欲抗衡逐年下滑生育率?從打造「女性友善」社會開始

(圖/Unsplash)
(圖/Unsplash)

《我不想當媽媽》背景寫於充斥厭女社會的韓國,39歲作者崔智恩,與先生結婚5年,一直以來沒有小孩的打算。某天她代替媽媽到姊姊家幫忙照顧兩個幼稚園的孩童後,被姊姊催促也生一個孩子,而開始省思:「難道不生孩子不行嗎?」

因此,她找了17位不同背景,並和她一樣選擇不生孩子的已婚女性,一起在本書探討決定不生後的煩惱與猶豫、心理調適等,涵括與先生、婆家娘家的溝通相處,還有如何在職場和社會上如何自處。同為亞州生育率墊底的台灣也有許多值得參考,以及引起女性共鳴之處。(編按)

文/崔至恩(최지은)

即使我已經下定決心不生孩子了,但有時候還是會出現「看誰還敢叫我在這種國家生孩子試看看」,再次堅定信念的日子。

像是聽到一位不婚主義女性成為公正交易委員會會長候選人後,被一名男性國會議員嘲諷地說:「出人頭地是很好,但希望妳能為國家發展做出其他貢獻」;某大企業被舉發在面試時刻意刷掉「女性」,卻只被罰款幾百萬韓元;還有揭發在影音平台交易女性與兒童性虐待影片等的犯罪集團成員大多是人父,這類打壓、欺負女性的事情。

如果有人問我是不是因為討厭韓國才不生孩子的話,倒也不是這個原因,就像是勝珠說「就算我住在北歐,應該也不會生孩子」一樣,我不想在人生中增加必須長時間陪伴勞動的課題,這才是我不想生孩子的最大理由。但說實話,在韓國想引發生育的動機很難,反而會是經常失去動機,我見到宰卿時她是這麼說。

宰卿:我在煩惱是否要結婚的時候,剛好發生了世越號事件,雖然這並非是我不生孩子的關鍵點,卻是讓我再次下定決心「絕對不要生孩子」的契機。

廷媛也吐露出對韓國社會的不信任感。

廷媛:每次去看外婆的時候,她一定會對我說「趕快生一個吧」,說自己年紀大了,除了含飴弄孫,沒有什麼好期盼的了。但是我真的不確定我的孩子是否能夠一生順遂,到我離開人世前都還能好好活在這個世上。

撇除世越號事件,每天我們都會看到有人因為工作壓力或職場霸凌死亡的新聞。就算我生了孩子,把孩子撫養長大,也不能保證我老了之後,他還能平安健康地活著。

聽了廷媛的話,我想到了「金容均事件」,這是二○一八年十二月發生在泰安火力發電廠的職災意外,最後是在機器裡發現金先生身首分離的遺體,也想到了二○一七年在LG U+ 合作公司客服中心工作的十九歲洪小姐,最後選擇縱身跳入水庫,自我了斷。每當看到年輕人在危險性極高的工作場所遭遇意外,或是在工作崗位上忍受不了折磨,而結束自己生命的報導時,我都會想假設我有孩子,但靠我手頭僅有的微薄財產,是否可以給孩子絕對安全的生活呢?在這個平均一天有二.四七名勞動者因職災死亡的國家(註1),究竟能否保障我們的孩子呢?

宰卿:我都要鼓起勇氣度過每一天,生活其實並不容易。我沒有什麼可以留給子女的,連一點財產也沒有。

對於社會弱勢者,冷漠的社會更增添生育的不安因素,加深了恐懼的重量。寶拉有位的弟弟,即便弟弟的身障與遺傳無關,但是寶拉表示,不管可能性有多小,還是很害怕自己會生出身障的孩子,因為她的母親和家人都在這個社會中遭受到另眼對待。

寶拉:我在某本書中曾經看過這樣的故事。作者是位高齡產婦,被醫師要求做羊膜穿刺檢查,她非常生氣地拒絕了,並且問醫師假設孩子真有問題的話,難道就不要生嗎?雖然最後作者是生下了一個非常健康的孩子,但是我反問自己「如果是我做得到嗎?」

韓國社會提供給身障人士的福祉制度並不健全,而且一般人對身障人士的態度也極度不友善。就算孩子在出生時是健康的,但也可能之後因為某些因素而導致身體有障礙。我在韓國社會上看到太多撫養身障孩子時所遭遇到的困難,所以更不想踏進充滿不確定性的領域。

事實上,我和先生偶爾也會聊到,如果有一天到國外生活的話,可能就會考慮生孩子也說不定。先生說:「在國外就算生了有身障的孩子,應該也會感到幸福吧!」他的腦袋裡想的大概是北歐之類的國家吧?反正不是美國,他說是歐洲的某個國家就是了。

不是韓國而是「某個國家」,我想這可能會是身障人士福利制度比韓國完善的加拿大,或是隨處可見「拿鐵爸爸」(latte dads)(註2)的北歐某國。子賢正準備移民去加拿大,她坦承因為自己沒有孩子所以可以離開韓國,到了加拿大也可以毫無顧慮地開始讀書,卻也給出了有趣的回答。

子賢:雖然我不太喜歡孩子,但辭去工作之後,心情也比較遊刃有餘了,所以在公共場所遇到孩子時,可以對他們露出微笑,也會幫他們開門。對於弱勢者,我覺得大家應該多去理解他們,所以現在我也在改變自己的認知中。可是在韓國不只是孩子,對於身障人士等弱勢者都抱持著「不要給人看到,待在家裡吧」的氣氛。

此外,由於搭乘擁擠的大眾交通運輸工具時很辛苦,每個人神經都繃得很緊,真的無法再忍受小孩在車上製造任何一點吵鬧聲,但常常事與願違,而我因為這個緣故,後來變得很不喜歡小孩。

不過,如果大家都能對孩子更友善一點,就可以減少女性因懷孕和生產所遇到的障礙,或許「不想生」的想法也會跟著變少。假設我再年輕個五、六歲,而且已經取得加拿大永久居留權的話,或許就會想生孩子也說不定……

有時候我覺得在韓國當媽媽,就要隨時檢查自己是不是過著「媽蟲」(註3)的日子。有孩子的女性,和孩子在一起的女性,她們經歷過的侮辱或危險,與我遇到的完全是不同層次,所以我每次看到或聽到都會感到非常驚訝。

我是一位女性,在韓國出生成長,本來就處於弱勢的地位,我害怕自己以後會處於更為弱勢的處境。因此,比起思考孩子能否獲得幸福之前,我更會先思考這個社會是否可以給予我保護。

(圖/Unsplash)

修莞:在新喀里多尼亞,婦女都生很多孩子,大家都開玩笑地說:「生孩子像轉扭蛋一樣,輕輕鬆鬆就生了。」所以要生兩、三個是非常容易的事。

修莞生活的南太平洋法屬新喀里多尼亞島在二○一九年的總出生率是二.一四名,在歐洲也是生育率最高的國家,法國為一.八五名,同年韓國的總生育率卻是○.九二名,刷新最低記錄。

修莞:這裡沒有「為什麼不生孩子」的社會氣氛,因為媽媽不管在職場或社會裡,都不會遭人白眼,或是差別對待。例如,在新喀里多尼亞產假有十六週,育嬰假也可以請到將近三年,不過大多數的媽媽會選擇將四個月大的孩子送到稱為「Crèche」的幼兒園後,重返職場。

在韓國,因為有所謂「孩子到三歲前應該要給媽媽帶」的社會氛圍,使媽媽產生罪惡感而不敢去上班,或是找不到人可以幫忙照顧孩子,勉強請了一年育嬰假後,最終只好辭職。

反觀在新喀里多尼亞,媽媽們根本不會有這種壓力。另外,先生工作的地方,有很多男同事會帶著剛出生的孩子來上班,說是:「今天保姆生病了,所以就帶來公司。」由爸爸來親自照顧孩子。[ 如果孩子在辦公室裡哭鬧的話,怎麼辦? ] 大家好像不太在意。

有些女性主管,為了能和孩子有多一點相處時間,可以選擇星期三不上班,相對的薪水會低一點。也許是公務員的關係,能調整工作業務。總之,我認為整體環境是會影響養育孩子的意願。

電影《八十二年生的金智英》裡,看到金智英的先生鄭代賢的同事帶著孩子上班時,我瞬間感到忐忑不安,明知道這是電影為了展現上班族媽媽的苦衷,但是一想到如果現實中真的發生這樣的事情,這位女性在職場內會受到怎麼樣的指責,就感到非常害怕。

好險在Nate Pann 上沒有出現痛批「還以為辦公室是幼兒園的媽X」的文章,那位女性沒被全體國民罵翻,真的是不幸中的大幸。修莞看到電影這個場景後,也是被嚇得這樣說道。

書名:《我不想當媽媽:18位頂客族女性的煩惱、幸福與人際關係》
作者:崔至恩(최지은)
出版社:時報出版
出版時間:2021年11月19日

修莞:我寧可缺勤被罵,也不會帶孩子去上班。這種消息一定馬上就傳遍整棟大樓,肯定會聽到有人說「她也太沒腦了吧?」之類的話。

過去十四年間,韓國在「低出生率」的對策上投入了一百八十五兆韓元(約台幣四十九億元),卻還是OECD中唯一一個出生率不到一人的國家。看到這類統計數據的時候,我就會想起修莞的話。

修莞:在新喀里多尼亞,與其說是「友善兒童」的環境,不如說是「友善媽媽」的環境,在那裡自然會出現生育的良性循環囉。

這個社會把女性視為生育的工具,還不斷向生孩子的女性灌輸罪惡感,對女性來說生育只會帶來損失,以至於很多女性不想當媽媽是理所當然的結果。也許在某處,有位未來可能要當媽媽的女性,越是深入了解在韓國當媽媽會遇到什麼事情之後,越會對生育打退堂鼓。

在嚴重厭女的社會,出現了不僅是生育,就連與男性戀愛或結婚都拒絕的「四不世代」(註4),如此一來,出生率不是又會更急遽下滑嗎?如果在這個社會裡,女性不能得到身為人的尊重,弱勢者無法享受到平等權利的話,那麼出生率下降的速度會遠比我們想像得更快也說不定。

【備註】

■ 1:黃經尚記者,《每天都有金容均:每天都會有一名墜落死亡,每三天就會夾死一個人》,二○一九年十一月二十一日,京鄉新聞。

■ 2:在瑞典,爸爸們在放育嬰假時,因為常會相約一起邊喝咖啡,邊帶小孩,後來就被稱為「拿鐵爸爸」。

■ 3:韓國網路流行語,原指沒有教好孩子的媽媽,後來變成暗指不用工作,靠丈夫生活的媽媽們。

■ 4:「四大」指的是不戀愛、不做愛、不結婚、不生育。

●本文摘選自《我不想當媽媽:18位頂客族女性的煩惱、幸福與人際關係》


加入 琅琅悅讀 Google News 按下追蹤,精選好文不漏接!
生育 身障 時報出版 閱讀風向球

逛書店

延伸閱讀

大雪進補吃什麼?注意「雙腳保暖」能減少呼吸道感染機率

總覺得事事不如意?若想實現願望,得妥善運用吸引力法則!

從毛色能看出貓咪個性?黑貓其實是徹頭徹尾的「撒嬌鬼」

步入中年生活更自在!獨活女性細數年輕曾遭受過的異樣眼光

猜你喜歡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