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顥仁

1996年生於台中,曾出版詩集《愛人蒸他的睡眠》(九歌出版社),畢業於東海大學建築系,東華大學華文創作研究所。想空想縫在文學與建築、戲劇、視覺藝術之間的跨領域書寫,建築詩集創作計畫《二次竣工手冊》獲文化部青年創作補助。

作家好文

垂直巷弄──迴繞在台南市美術館二館

我們被時間說服然後變老 平台上的樹正在長高 ──〈關於三角形〉,陳顥仁,2020 【光與磚頭】 文/陳顥仁 繼上一篇(延伸閱讀:幸運──太陽照進臺北市立美術館的中庭)提到美術館的

幸運──太陽照進臺北市立美術館的中庭

忘了當年進北美館是看了哪一檔展覽,但我倒是記得這一個透光的中庭。運用白色的管狀結構方形拼接,再上下錯位形成一個挑空的中庭空間,並結合預力結構完成大膽的出挑,這就完成了高而潘建築師口中的「立體四合院」。

城市的透明時間──穿越台中國家歌劇院的曲牆洞穴

我見過你的毛孔 像熱陶瓷 城市正龜裂 城市的藍色周而復始 ──〈神在黑色的房間〉,陳顥仁,2020 【光與磚頭】 文/陳顥仁 我最近一次踏入台中國家歌劇院,是為了看瑞克.

溫柔與自由──午後雷雨中的屏東縣立圖書館總館

「我定義現代的公共性,是每一個人在同一個空間,做不一樣的事。」陳玉霖建築師在採訪中這麼說,於是人群被更多的空間歡迎,在長長的時間軸上人擁有更多選項,可以選擇自己想身處的位置

聽聞與相遇──國定古蹟東海大學路思義教堂與它的真實

我後來總帶著一種奇妙的情懷,看著被當成台中標誌的路思義教堂,出現在各式文宣上。建築有時候跳脫出它自己,成為城市的指標。

特殊建材「蚵殼」昇華漁村綠建築──台江國家公園遊客中心

即使當時我連綠建築有幾大指標都不曉得,但當把機車停好,走近房子群的時候,身體就會感覺到。折板狀的多角度屋頂像一座純白的野生島,輕巧的柱列將房子撐出魚塭的水面,而魚塭則是一路連接到台江水系,讓水體跟著潮汐漲退,風從海面上來,把皮膚上多餘的溫度都帶走。

【光與磚頭】陳顥仁/在河中央──走上津梅棧道

走在棧道上,發現橋下還有幾個人,盪著幾支鞦韆。風不停吹來,刮著河面上細細碎碎的太陽。其實回想那段實習的時光,我也是這樣棲居在生活的側緣,暫時躲過洶湧的車流,回到人體的速度

【光與磚頭】陳顥仁/餘火──屏東縣民公園向晚

還來不及回頭,太陽就要下山了。 頓時天空完全是玫瑰色的,彩虹逐漸消失在橘紅色調的背景中。殺蛇溪兩側的燈也漸次亮起,整個園區開始熱烈地迎接夜晚。

【光與磚頭】陳顥仁/車站與雲──透視花蓮火車站

我很喜歡喜歡看花蓮火車站,它讓我的矛盾顯得輕盈,讓我的僵持放鬆。印象深刻的一件小事,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