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爬樂5-5】齊孝晨/一不小心就爬了起來

齊孝晨在龍洞「長巷」進行頂繩攀登(Top roping)。圖/齊孝晨提供
齊孝晨在龍洞「長巷」進行頂繩攀登(Top roping)。圖/齊孝晨提供

那邊好像有個會攀岩的朋友

一如建築系的學生走在路上會觀賞不同建築的材質、結構、美感;攀岩愛好者走在路上,也會觀賞不同的建築牆面,分析材質、結構是否適合攀爬,路線構成可能如何破解。

身為影視幕後工作者暨攀岩愛好者,在拍片現場的等待空檔,會不經意透露一些生活小習慣,好比抓住門框上緣時以指尖抓握的「crimp」,捏住牆面凹凸處時用拇指、食指和中指抓握的「pinch」,如果在工作空檔發現其他夥伴做出這些小動作,通常確認過眼神,就知道對方有在攀岩。

攀岩愛好者之眼,無論在城市還是山間,看到每面牆壁每塊岩石,可能都在尋找看起來手感很棒的岩點。有岩友組成城市攀岩團體,默默在各個大街小巷,以現有公設結構定線,某面紅磚牆或麥帥橋下的籃球場,都可能是一條抱石路線。

愛上攀岩後,就連郊遊時看見適合攀爬的牆,齊孝晨也會不顧穿著地試爬。圖/齊孝晨提供

當牆面成為有趣的存在

在岩館常看到有人穿著印有標語的T恤──Walls Are Meant for Climbing,牆是用來爬的。未接觸攀岩前,從沒意識過牆的存在價值,直到開始攀岩這項運動,每每看到不錯的手點、腳點,牆就有了不同的生命價值,變成一種有趣的存在。

還沒接觸攀岩時,只是在臉書上看到曾經一起工作的朋友似乎迷上攀岩,不時到處去摸石頭,看見路邊一顆岩石就會撲上去又摸又蹭,說什麼岩縫塞起來手感很好。有次去爬加里山,遇見戶外抱石的人,還以為怎麼一群人趴在石頭上刮青苔,是去野外採集青苔做科學調查的人嗎?看著他們背抱石墊爬山,不知道巨大的抱石墊會不會很重,帶一隻柴犬一路尾隨,還把抱石墊咬爆,沿路掉渣。後來山友問要不要一起去攀岩,才終於踏上攀岩這條不歸路。

攀岩跟爬山很像,我喜歡高的地方,所以我喜歡上攀多於抱石。

上攀和抱石的不同,在於抱石的攀爬高度通常在三米以下,可以直接墜落於軟墊上,無須使用繩索確保。上攀則需要使用繩索確保,比起抱石,其實安全許多,除非確保者疏失,否則不會直接墜落在地。但無論是喜歡抱石或上攀的人,看到適合爬的石頭或牆壁,定會眼睛一亮。

雖然不一定很高,還是有點可怕

有繩子確保的攀岩,也有不同的形式,有牆面已先打好岩栓(bolts)的「運動攀登」,和攀爬者得自行於牆面塞岩械的「傳統攀登」。不同的確保方式,有從頂端掛繩降下的頂繩攀登(Top roping),和攀爬者自行從下往上掛快扣的先鋒攀登(Leading)。

初學者一律從Top roping的確保學起,接著再學先鋒確保,所以一開始的上攀很安全,無論如何失手失腳,都會被繩子穩穩接住。直到開始爬先鋒,儘管確保者很可靠,墜落之時還是會下墜一至兩個甚至更多個快扣的距離。墜落高度實際上可能只有一米,瞬間閃過的人生跑馬燈卻可以多達匆匆數年。

再後來開始嘗試傳統攀登,在岩壁一個一個親自放入岩械,先鋒攀登的過程,其實完全不敢有任何失手墜落,怕自己岩械塞得不夠好,一墜落岩械就噴出。

挑戰傳攀,我只敢玩基礎的5.7到5.9,那種不使用確保、徒手攀登(free solo)都沒問題的路線。畢竟繩子本來就只是輔助與確保,以及完攀方便安全垂降的工具,並非攀爬的主力,我爬得很有自知之明。

身為社畜,無論是拍片籌備或休假期間,基本上是二十四小時on call的狀態,唯一能讓我靜心的時刻,便是忙裡偷閒的攀爬。因為在牆面或岩壁上,得以強制不看手機訊息,從各種繁雜的拍攝計畫安排中抽離,專注在路線,觀察下一步手點或腳點如何繼續,直到完攀,下降,回到地面,才返抵現實。

或許,我就是想追尋那份凝神靜謐,才會一不小心就爬了起來,熱衷至今。

●作者簡介:

齊孝晨,影視幕後工作者,副導演。原本只是喜歡爬山,後來開始也爬牆。喜歡高的地方所以喜歡上攀。岩齡約三年,因天資不足後天也不夠努力,攀爬等級一直卡在5.10無法升級。但在岩館或戶外仍能自得其樂。

●看更多攀岩故事:

5-1】陳婕寧〈當攀登作為一種生活方式〉

【攀爬樂5-2】王一訢〈我七歲姪子的靈魂拷問〉

【攀爬樂5-3】諶淑婷〈兒子與我的向上練習〉

【攀爬樂5-4】古庭安〈母子間的龍洞平衡練習〉

加入 琅琅悅讀 Google News 按下追蹤,精選好文不漏接!
攀爬樂 登山 登山步道 電影
🏀即刻登入預測NBA季後賽,拿好禮🎁

逛書店

延伸閱讀

包子逸/兔子與塗鴉

智子/意料之外的幸福空間

Tina/可貴的上司

金默穎/母親的誕生

猜你喜歡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