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爬樂5-1】陳婕寧╱當攀登作為一種生活方式

陳婕寧每年固定前往日本長時間旅行,期間必定安排至室內岩館抱石。 圖/山陽山陰提供
陳婕寧每年固定前往日本長時間旅行,期間必定安排至室內岩館抱石。 圖/山陽山陰提供

因策展工作而展開的

去年底因應策展工作,採訪了攀岩產業中多位重要角色,如選手、攀岩教練、岩館經營者等,猶記得其中一位定線員提到,攀岩對他而言,像是呼吸、吃飯一樣的日常,不知道缺少了它生活將會是如何。我想了想,相對於我而言,策展就是如此的存在,是我的第一份工作、一種生活方式,也是用來理解這個世界的途徑,直至現在十一年,依舊熱愛著,每個經手的案件都鮮明地在人生歷程中的某個節點留下標記,其中攀登就是這樣被刻畫進生活裡的。

2016年,在當時任職的策展公司中負責《UP TO 3742 | 臺灣屋脊上》展覽專案,以野外採集的方式作為核心架構,籌組一支擁有不同背景與專業的參展者,踏上為期十二天的北一段旅程,米亞桑作為計畫背後的專業後盾,我負責行程及展務的協調與整合,以及在山下對接山上夥伴回傳的資料及影像。

當時,政翰籌組的團隊中有方翔、黃世帆、張國威、全志平、張元植、魏泰域等,永遠記得,我收到一張張在山脊上行走、在岩壁上摸索與攀爬的畫面,明明同樣面對著山岳、望著岩壁,透過他們眼中看見的卻是一片遼闊,能憑藉自身的已知知識、體能不斷推進未知;那個片刻,不禁望向深夜坐在辦公室、同樣身為人類的自己,相形之下劇烈地感受到那股渺小,直至現在回顧,何其有幸這就是我接觸攀登/攀岩的起點。

當攀登成為策展的一環

見過這些生命與攀登緊密交織的人們,我非常好奇這項連結是如何產生。於是在2016年年底,便前往萬華運動中心體驗上攀、報名確保課程,後續因為沒有考取確保證照,攀岩這件事就暫時擱置,畢竟在公司體制之下,時間必定被外部分割與牽制,總會有許多足以延宕或阻礙事物開展的變因,但心中還是掛念著。2019年年底,受共同學習上攀的朋友邀約,前往原岩攀岩館萬華店體驗抱石,正式認識了這項不需繩索,高度仰賴全身力量的運動,一路攀爬至今。

日常即靈感來源,沒有生活,便無法孕育新的創造。生活本身蘊含著豐饒的本質事物堆疊,擁有綿長且存續的概念,無論是策展還是攀岩,從基本/本質出發,才能開展出更深層的意義與體驗,我始終確信著生活步調上的掌握與工作上的創意產出是相輔相成,也因此享受著興趣喜好與工作沒有界線且高度連結的狀態。

在動盪的2020年創立山陽山陰,創業後扎實地擁有時間主導權,工作之餘持續投入抱石運動,迷戀上攀登時只有自我與身體對話的純粹,也在反覆嘗試與墜落(Fall)的過程中,瞭解到自身與身體的陌生,而開始接觸功能性訓練。

練習做自己的觀察者

種種選擇之下,顯化於表象的結果有很多,例如告別許多食物去改變體態,克服許多慣性而汰換家具,有意識的重新與身體相處;內嵌在心智中持續發酵的是:理解到無論平衡或失衡都是重要的養分,策展工作有周期,抱石跟訓練也是,訓練需要監控,專案需要被管理,疲勞亦是。練習做自己的觀察者,去感受那些高低起伏或是重疊所產生的交互影響,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另一點則是質勝於量,通常要達到形式本身並不複雜,如何達到的過程與細節才是至關重要。

而後,除了攀爬本身,也自然而然地夾帶策展工作者的本能,開始自發性記錄著台灣攀岩產業的樣貌──抱石俱樂部計畫於焉而生,去年十月受委託策畫抱石推廣活動,著實是一場別具意義的時刻──當攀岩與策展工作完全結合的樣貌。

攤開每周行事曆,先安排運動再配置工作已是日常,四、五年來將功能性訓練作為開工前重置(Reset),每周二次的抱石訓練作為轉換,清楚知道這些規律與自律,努力地在思想續流之間創造空隙,拓展出內在空間讓創意與靈感流動,進而更有餘裕,也更靠近自由。

對我來說,攀登/攀岩從來就不只是一項形式、一項運動,而是一種生活態度與方式。

●作者簡介:

陳婕寧,山陽山陰、抱石俱樂部共同創辦人。

生於日本神奈川縣,長於台北,畢業於輔大景觀設計,無縫接軌踏入策展領域至今已十一年,持續在景觀建築底蘊之上建構自我思路,現為策展工作者。著迷抱石及肌力與體能訓練之間的身體覺知開發,作品散見於《Shopping Design》、《La Vie》、《財訊》、《500輯》等。

●看更多攀岩故事:

5-2】王一訢〈我七歲姪子的靈魂拷問〉

【攀爬樂5-3】諶淑婷〈兒子與我的向上練習〉

【攀爬樂5-4】古庭安〈母子間的龍洞平衡練習〉

【攀爬樂5-5】齊孝晨〈一不小心就爬了起來〉

加入 琅琅悅讀 Google News 按下追蹤,精選好文不漏接!
攀爬樂 攀登 登山
🏀即刻登入預測NBA季後賽,拿好禮🎁

逛書店

延伸閱讀

劉雲英/小大人

呂穎青/帶女兒寫日記的日子

慧音/有一點甜蜜

牧野/再走一回童年

猜你喜歡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