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飛/拜家日

除夕、清明、端午等祭拜祖先的日子,是我家的「拜家日」。天剛亮,我便穿梭在熱鬧的菜,挑選新鮮的蔬菜與肉品。拎著大包小包返家後,漫長的備料戰便開始了,雙手忙碌於柴米油鹽間,汗水滑落額際卻無暇擦拭。待佳肴擺滿神桌,我虔誠點香,對著沉默的遺照自言自語,隨後在烈日下將好幾袋金紙丟進烈焰,直到將供品一樣樣收進冰箱,才算結束忙碌的祭拜流程。

過去的我,對這種祭拜方式相當反感──花錢,花心力,花時間。三牲能否用形狀相似的麵包代替?小菜是否可以直接外帶?甚至能不能以鮮花取金紙代之?每當我這樣提議,長輩總嚴詞反駁,認為這樣對祖先太沒誠意。這樣的堅持究竟是為了什麼?當時的我不明白,只覺得這不過是傳統的枷鎖,在心裡暗暗發誓,將來要終結這惱人的儀式,絕不要如此勞累折騰自己,更不讓拜家日成為「敗家日」。

直到父母相繼過世,我才明白,拜家日所拜的不是信仰,不是誠意,而是一種思念。

正所謂子欲養而親不待,當與父母只剩下一柱香能連結時,才會發現有太多話來不及說,太多孝還未盡,拜家日就成了思念及彌補的日子。只有這天,子孫們才能用豐盛的佳肴和大量的紙錢彌補未盡的孝道,持著一柱思念,跪地叩首,請求著寬恕,自顧自地說著未能說出口的話語,即便回應是永恆的寂靜。

晚餐時刻,我將供品復熱後擺上餐桌,熱騰騰的菜肴飄散濃郁香氣,孩子睜大雙眼,貪婪地嗅著撲鼻的香味,忍不住吞了吞口水,長輩則是微笑點頭,滿意地看著這一桌豐盛的菜肴,筷子還未舉起,飯桌上已充滿雀躍的氣息,交談聲中夾雜著幾聲低低的驚嘆,如同那段吃著粗茶淡飯的貧窮歲月一樣,唯有拜家日的晚餐是全家引頸期盼的美食饗宴,令人垂涎不已。

或許,這也是先人堅持在拜家日「敗家」的目的──讓平素用度得錙銖必較的家人們,享用一頓無須計較成本的美食,也是為了在艱苦的日子中,在飯桌上見到吃得津津有味的微小笑顏。如同那久遠記憶中的畫面,那時的我,也是這樣坐在飯桌前,咀嚼著香噴噴的焢肉,父母則靜靜地看著,露出慈祥的笑容。

想到這裡,我看向一旁大快朵頤的孩子,嘴角也不自覺上揚。 

加入 琅琅悅讀 Google News 按下追蹤,精選好文不漏接!
心情點滴 清明節 祭祖 市場

逛書店

延伸閱讀

凌明玉/夫妻談話的田野調查

賽夏客/拐騙

秋花/今日遇到天使

凱莉貝/診間烏龍

猜你喜歡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