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敬琳/我好,你也好

我好,你也好。圖/王孟婷
我好,你也好。圖/王孟婷

前陣子母親收到環保局寄發的勸導單,因冷氣滴水遭樓下住戶檢舉。她耿耿於懷,迄今仍掛齒叨訴,認為如今鄰居不如以往,小事就舉發,何不上樓按鈴告知即可。

我以年初違停機車的那位住戶為例,對方分明有錯,卻撕毀管理會張貼的告示,並破壞我們家擱置車格內的所有物。樓下的舉發人或許擔心我們是惡鄰,當面知會擔憂招來後續風險,不若匿名安全。但母親始終無法理解,不斷提及過往與隔壁王媽李伯是如何熱切往來,哪像現在鄰居共乘電梯連招呼都不打,好冷漠。

鄰里共好,是七○年代早期的社會型態。我勸母親要與時俱進,試著體諒他人的擔憂與習慣當代人際的互動模式。然而,過去不必擔憂的,為何現在開始提防了?習慣了互不關心的淡漠,將變得比較好嗎?

暑假,我陪母親北上拜訪親戚。自小就學中部市區的我,早已深受都市化沾溉,猶記求學時我會找遍各種理由不去串門,這回前往睽違幾十年,陌生到即使路上不小心相撞也不相識的程度,根本無從奢望對方款待。事實卻非我所想,親戚熱情到這幾十年的疏離似乎不曾存在。

母親是這段關係得以維繫的主因。在她的觀念裡,親族象徵血脈,敘說自身來處、證明自身存在,因此每隔一段時間,就算不能探視也會撥通電話分享近況。我因她而備受厚待,並訝異其家族凝聚力。

母親介懷鄰居舉發,遲遲未能釋懷,或可由此窺知原因。她習慣早期群聚互助的社會型態,無奈幾十年間,社會核心樣貌一變再變,像我成長於都市化年代,關心家庭遠勝家族。而今,講究跨界的全球化世代,人的觸角向外延展的自由度加大,目光卻朝內縮聚,僅關注自身,個人權益擺第一,他人感受通常拋甩末座。

我想母親在意的並非被檢舉本身令她感到丟臉,而是心寒人心不古,不似昔日她熟識的人心那般美好。何況人際重心從初始的群體萎縮成家庭,到現在聚焦個人,轉變如此劇烈,過渡一階的我在適應上已花費不少功夫,母親面臨的跨度之大,必定對她帶來不小衝擊,我怎麼忍心苛求她?

歷史學家許倬雲曾強調:親密度可以維持社區的安寧與和諧。母親眷戀往昔鄰我間的互相倚賴,各人得以從中獲取認可與價值,自然相處氣氛融洽;今日各行其是互不相涉看似自由,卻極易使人感到孤獨,於人群可有可無。

祈願母親的俱進,是一種通透人世變化的體諒,而非形成一種慣習於常的同化,如北部親戚即便處於人際轉動不歇終究以自我為中心的時代,仍保有傳統社會親切待人的古道熱腸,不吝予人溫情暖意,這不純基於親戚的血脈相繫,更展現了身為人本能嚮往的共善情懷:我好,你也好。

加入 琅琅悅讀 Google News 按下追蹤,精選好文不漏接!
我見我思

逛書店

延伸閱讀

莫茲婷/憤怒是本能,但愛才是終極選擇

雪雪/別用憤怒表達愛

觀景窗

陳若彣/舊物承情

猜你喜歡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