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圓夢去5-4】劉秀枝/將餘生留給寫作

劉秀枝退休後勤於筆耕,出版六本書後,渴望創作小說。圖/本報資料照片
劉秀枝退休後勤於筆耕,出版六本書後,渴望創作小說。圖/本報資料照片

主動裸退有目的

五十九歲主動自台北榮總和大學教職裸退,不敢說是為了圓夢,因為感覺夢想似乎太偉大,遙不可及,又高不可攀。但是,我可是懷著兩大明確目標退休的。

一是把時間留給自己,趁著還算年輕,看看自己有什麼專長欠栽培,結果上過許多課程、多方摸索與嘗試後,確定我本來就沒有才能被耽誤,不用怨嘆,反而很慶幸當初從醫是走對了路。

於是我把原本要栽培自己的時間用來健腦、健身並娛樂,以遠離失智。如大量閱讀書籍、雜誌和醫學期刊,出席醫學會及病例討論會以跟得上醫學新知;參加台北市閱讀協會,希望寫作有所精進;當然要鍛鍊身體,參加社大「走入山林」和「樂齡郊遊趣」的課程,爬郊山、賞風景;還參加國、台語和英語KTV課程,與同學們歡唱,進而認識一群可以相約吃喝同遊的好友,做個活躍快樂的銀髮族。

退休的第二個目標,是做醫病溝通的橋梁。我既有醫師的背景與訓練,年紀漸大難免會變成病人,因此除了繼續寫作有關醫療的專欄,並投稿報章雜誌、建立臉書粉絲專頁與播客頻道,部分文章且集結成冊,十七年的退休生涯共有六本書問世。

不過,這些散文體的真實文章,雖具衛教功能,卻總覺得不夠撼動或深入人心,以彰顯醫療的錯綜複雜、關鍵時刻的抉擇、個人觀點差異以及人心多變等。我有個心願:也許用小說的筆法更合適,更能發揮,也較能避免對號入座。

例如五十年前我擔任實習醫師時,就深受醫院「死亡與併發症個案討論會」(簡稱M&M)的震撼。因為不論資深資淺的醫師都會出席,聆聽主治醫師報告疑難雜症的死亡或併發症,目的是學習與改進,而不是追究責任與處罰。報告的醫師當然壓力很大,台下的醫師則從中學習,以造福其他病患。

我有一個小說夢

另一個深度學習,是「臨床病理討論會」(簡稱CPC)。也是由主治醫師報告並分析其特殊或困難病例,接著病理醫師根據往生病人的解剖發現,或病人接受手術的切片結果,報告最後的病理診斷,既考驗臨床醫師,也是醫師們學習的契機。

所以,剛退休時,當我聆聽一位醫師分析病例的精采演講後,我向他提議,也許我們可以合寫一本書,告訴年輕醫師應如何根據病人的症狀與病情,抽絲剝繭的分析,避免被誤導,以做必要的檢查,下正確的診斷與治療。這位醫師提醒我:「診斷常不像我們事後分析這樣清楚明瞭,也並非只有一種方法,也許有心人會拿著這本書,以事後諸葛的姿態質問醫師,為何沒有這樣想或做這些檢查呢!」

我一聽趕緊作罷,但卻更讓我想寫小說。小說的虛構筆法,能呈現疾病診斷的困難度,埋下一些偏差的線索以引導醫師走入岔路,如此便能彰顯某些疾病的多樣面貌、輕重起伏、發掘病人還持有但常被忽略的能力,還可以描繪疾病如何影響生活、工作與人際關係等。

但我可能醫學論文與衛教文章寫久了,講求實證、數據與正確,因而少了創意、浪漫,與天馬行空的虛構能力。遺憾到目前為止,只發表過一篇短篇小說〈我得了「庫賈氏病」?〉

然而,理性與感性可以並存,真實與虛構可以互補,愛因斯坦也認為科學與宗教並不衝突,許多作家的散文與小說都同樣出色,或許我還是可以培養並發展以小說來闡述醫學的寫作能力。這就是我的遠大夢想了,希望圓夢不會太難。

●作者簡介:2007年退休後,建立粉專「劉秀枝joy筆記」Podcast「神經會說話」,持續於《聯合報‧元氣周報》、《康健雜誌》發表專欄,著有《終究一個人,何不先學快樂的獨老》等十本書。

加入 琅琅悅讀 Google News 按下追蹤,精選好文不漏接!
退休圓夢去 退休 退休生活 退休規劃 寫作

逛書店

延伸閱讀

古家榕/那年冬至

心花/同學變家人

蕭愉馨/願妳健康長大

觀景窗

猜你喜歡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