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家榕/只是想說不

只是想說不。圖/swawa
只是想說不。圖/swawa

最近的我,在學著接受女兒的「不」。

並非刻意唱反調,而是表明她的零意願──不想出門,不願應酬,不希望大人陪同。照理說,女兒從小極富主見,早應習慣被她拒絕,可近來劈頭蓋臉的「不」,不知為何竟讓我頗感受傷。

終於,上周五晚餐時,在她又一次脫口:「我才不要去賣場採購,妳想去就自己去。」積累多時的沮喪,忍不住爆發:「媽媽只是問看看,本就沒強迫妳,有必要這樣回話嗎……」新仇疊加舊恨,我當場批評起她的態度。女兒痛哭失聲,此時,丈夫拉住我,說了句:「她只是想說『不』而已。」

突然意識到,我以為自己在意的是孩子略顯尖銳的語氣,不想真正刺痛我的,實是她的「不合群」。

迥異於過往「妳要先採購完再去吃飯,還是先吃完飯再去採購」的討論,這一次,女兒選了第三條路,不再跟我一起走──始終以為,自己能坦然接受她的脫隊,豈料當那瞬間到來時,我的心,卻比理智更誠實地彆扭了起來。

然而,如同成年人要懂得設立界線,十二歲的女兒,也正在往成熟的跑道轉換,開始想說「不」,也開始需要說「不」──畢竟,不是所有的期待都必須得到回應,哪怕這份期待,源於她的母親。女兒向來體貼善良,但再體貼的孩子,終究會長大。自己一時的不適應,不代表對方出了問題,甚至可以說,她的「不」之所以成為問題,是因為我將它視為問題。此刻的她,只是藉由這股反作用力,打造出清晰的心理界線,所謂的拒絕和脫隊,不過是現階段、亦是未來每一階段必然的「狀態」罷了。

有人說,這不就是叛逆期嗎?我想,比起隨意貼張標籤,我寧願珍惜這份養成中的青澀,替女兒製造一個說「不」的彈性空間,讓她在安全感裡盡情探索、碰撞,日漸學會合宜地表達自己,進而能拿捏人我關係,最終一步步踏上獨立的階梯,振著蟬蛻後的羽翼離我遠去。

到那時,或許我會想起很多年前,駱以軍寫的那句:「我們當年也是這樣傷父母的心,才變成大人的。」

加入 琅琅悅讀 Google News 按下追蹤,精選好文不漏接!
為人父母

逛書店

延伸閱讀

郎英/見著你的笑,是最大的幸福

呂穎青/牆上的點點滴滴

微笑哥/無聊的阿嬤家

觀景窗

猜你喜歡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