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井深一/微微與小小

生活中野生的微微與小小,你發現了嗎?圖/川井深一提供
生活中野生的微微與小小,你發現了嗎?圖/川井深一提供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總會被路上極細微之物吸引。最初是帶著幼兒走一段十分鐘路程的山路,那段路居然變成了五十分鐘。不擅長催促,只能蹲下來看看到底發生什麼事:排隊的螞蟻(是一定會出現在這場景裡),小捲毛的蕨類嬰兒(背陽坡是嬰兒房嗎),半空中降下蜘蛛絲(降下來的不是蜘蛛,是小枯葉)……跟著葉片旋轉、等蝸牛走路、收集樹枝(寶貝)、排枯枝字字對山神表達愛意與恐懼。

每當看到城市裡保留這些微微與小小,心裡就非常放心,公園裡見到地衣、行道樹下有苔蘚世界的萬千風景……天呀,種種景致會讓我深深愛上這裡。

加藤亞樹按照春夏秋冬畫下《小小鄰愛種花》、《小小鄰去冒險》、《小小鄰月光派對》、《小小鄰同樂會》(陳采瑛譯,遠流出版),「小小鄰」種下的植物,有不少是他們的食物來源,吃下花或葉果,保留種子,小小鄰為城市繼續保留微微小小。圖/川井深一提供

書頁中有許多跨頁全幅之作,用全頁形式讓讀者看到「微小帶來的巨大感」。圖/川井深一提供

繪本作家加藤亞樹根據四時,出了四本好好看的「小小鄰」系列繪本;「小小鄰」是一家住在城市裡的小小人,爸爸總是背著一個放滿種子的殼斗背包,春天的時候,他們將種子撒在不同的角落,各種石隙與磚縫裡。

加藤亞樹在故事中,將每種植物都標註了名字。命名產生認識,認識走向情感;這些城市道路上的百草,都與每個人的生命有所連結了。這樣的知識型繪本,所能做到的不僅是博物的功能,欣賞一幅畫最快樂的地方,是看到可行的路徑,找到可以休憩的居所;每個冒險最後總會有一張社區的俯視圖,讓讀者看清楚、認識這家人到底走過哪些路。

而前陣子發現加藤亞樹「暌違八年眾所期盼的新作」《小小鄰誕生的時刻》在日本三月櫻花盛開時發行,真是太應景了!這一集,小小鄰家的媽媽大著肚子,令人好期待寶寶出生的那一幕。和我們一樣,在櫻花相伴的時節,世人以為微小的櫻花瓣墊落在小小鄰世界的泥土上,成為一種巨大的美麗。

加藤亞樹的新作《小小鄰誕生的時刻(暫譯)》(文溪堂株式會社出版),期待中文版的出生/面世。圖/川井深一提供

有這樣的書,面對身邊的自然卻「不去干預」的哲學就出來了。儘管是在被視為「人類棲地」的城市裡,我們對身邊的植物是否應該進行過度的「管理」?「小小鄰」的形象雖然是「人」,但它引發的是讀者對「生命」需求的共鳴,而不在於人類過多的介入。這和以園藝化進行城市管理的想法有些不同,敲擊在這棲地中,與人類一樣有生命需求的萬物。剷除或施藥,都同樣列入了「是否干預」的考慮裡。

有次跟著昆蟲學家帶領的觀察,在短短幾分鐘內,從同一棵樹下,居然能採集到五種以上的螞蟻。還不只是螞蟻,仰賴一棵樹生存的物種和牠們之間的關係,竟繁複得令人感到不可思議!

有的城市管理者,規畫的時候會去思考幾十年或幾百年後城市的樣貌與需求,種下會陪伴住民生活百年的行道樹:他們的樹種需要大量的地下水,所以城市土地要能滲水、令樹木呼吸,就算是種植在填海區的樹木,也需要相同的考慮。

因為是我們自己規畫設計的棲地,在裡頭「享用」各種行道樹就變得理所當然,住民能看到多少事物而為牠們保留,也根據城市管理者對物種的認識、對生命的態度會有所不同。一位生活於台北的馬來西亞森林學家,為我帶來當地原創繪本《十二個月的行道樹地圖》,如果把城市(檳城)當作舞台,每月都有一種行道樹生命最茂盛的時刻:花與豆莢,共生的動物,歷史與記憶。

《十二個月的行道樹地圖》(作者:Yun Yun芸芸,繪者:Ammi阿米,Nature Classroom出版)。馬來西亞繪者Ammi阿米是保育的鳴響者。每種樹的原生地、幾時抵達檳城、棲生的莊園如何,都是城市不可抹滅的歷史記憶。圖/川井深一提供

樹木的景觀四時不同,其氣味與樣貌,是一個城市的個性,也是住民心理健康來源。住民有「不被剝奪日照」的權利,也有「被陰影覆蓋」的權利,由樹木締結的社區關係需要被考慮。有樹木的地方,就是「人類的家」,人類是跟其他動植物共生的物種,所以樹木也是人與其他物種的共同棲息地。

繪本對照真實的生活地景。圖/川井深一提供

加入 琅琅悅讀 Google News 按下追蹤,精選好文不漏接!
繪本山海線 川井深一 繪本 閱讀 親子 家副‧親子教養 親子共讀

逛書店

延伸閱讀

小梅/深夜路邊攤

平野涼/往事不要再提

山姆/後悔的十一分鐘

觀景窗

猜你喜歡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