諶淑婷/當自學生入班上課

當自學生入班上課。圖/Betty est Partout
當自學生入班上課。圖/Betty est Partout

在申請非學校型態實驗教育時,必須撰寫申請書,載明為孩子規畫的自學型態與方式,當時我謹記前輩叮嚀,在備註欄寫下:「依學習需求,必要時入班上課。」同時勾選了使用圖書館、參與學校活動等項目,確保孩子有使用學校資源的彈性。

所以我們和其他自學生有點不一樣,一年級開學後,兒子有三周天天上學,回家後和我討論當天上了什麼課、老師對學生的態度如何,對低年級的孩子來說,老師的友善程度比教學技巧重要多了。第四周,我們告訴導師,兒子一周入班上課兩天,其餘天數在家自學。

老師爽快地接受了這個安排,反而是我有點擔心,過往的在校經驗讓我知道,「特別」的孩子在體制內生存非常辛苦,無論是外貌上的不同,或是學生們眼中的特別待遇,都會因此被貼上標籤,如果有人問:「為什麼你只要上課兩天?」、「不公平,你不用考試!」或者老師為了班級管理施以處罰時,兒子真的能好好回應與接受嗎?

有天放學時,兒子一看到我,就興奮大喊:「我終於被罰站了!我等了好久,終於被罰站一分鐘!」雖然很享受自學生活的彈性,但兒子畢竟還是七歲的孩子,對於偶爾能有和同學一樣的「待遇」、被老師處罰,兒子竟然開心極了。

其實開學後沒多久,我就發現這件事:兒子不知道什麼是考試、什麼是罰寫,也不知道什麼是處罰。自學絕對是一個因素,不過導師在課堂上不以罰寫作為手段,也很少把處罰掛在嘴巴上更是關鍵原因,讓這個一周出現在班上兩天的孩子,覺得處罰和罰站都是難得又有趣的體驗。

又過了一陣子,兒子放學後明顯滿臉心事,睡前我們聊了很久,他說,上課時老師都不點他回答,他很肯定,全班有舉手的學生都被點到了,就是他沒有。

我不太知道這番話真實度有多高,不是不相信他,而是知道七歲的孩子很容易放大自己的感覺。不過此時沮喪的他需要媽媽完全的信賴,而不是不必要的質疑與批評,只要好好接住他的心情就好。

我先仔仔細細地問了他想回答哪些問題,然後大力讚美他的答案。接著告訴他,其實就算沒有我的讚美,他的答案還是非常棒,我們不能要求老師一定要點到每個學生,但不會因為這樣,他的答案就有好壞的差別。就像我到班上當故事媽媽,無法回答每個孩子的問題,爸爸在公司也沒辦法跟每個同事說話,不是我們不喜歡誰,而是時間太少了;所以自己知道自己的回答是什麼,肯定自己的想法很棒,才是最重要的。兒子點點頭,但不太理解。

我又跟他說,也許是因為他是自學生,老師知道平日他在家各種問題都有媽媽一對一回答,但是其他孩子放學後,可能去安親班、補習班或是回家,不見得能一直問問題、一直有說話的機會,老師讓他們在上課時說話,是一種心情照顧。老師知道,他的心情平日有爸媽照顧得好好的了。

其實這段話完全是我的想像與推測,只是想讓兒子的心裡好過點,但這次他非常滿意,覺得應該是這樣吧,後來他再也沒有在意這件事了。

我不知道老師的想法,自學生對體制學校老師來說到底會不會造成困擾,或是不熟悉團體生活的兒子,是不是曾經讓她感到頭痛;也可能兒子根本想太多,但趁著要期末準備自學成果報告書時,我傳訊息問老師,兒子在校互動與上課狀況,請老師有機會讓他練習在團體中表達想法。老師收到了我的暗示,回訊沒有問題。

我知道很多自學家庭對體制教育有股敵意,有原因或沒來由地厭惡學校的一切,包括老師。我對這點時時警惕,絕不多言,不要因為自己對體制的刻板印象或個人經驗,影響了孩子對學校、老師、體制教育的看法。我相信,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會慢慢長出自己的感受與判斷,我不用介入,只要成為穩定的陪伴角色即可。

加入 琅琅悅讀 Google News 按下追蹤,精選好文不漏接!
自學學什麼 諶淑婷

逛書店

延伸閱讀

凌明玉/大驚小怪之偽農婦

梁純綉/餐桌上的魔法

觀景窗

藍苓/中年之味

猜你喜歡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