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政霖/烏水信魚

沒有人想用這樣的開場認識一種魚。
春雨驟下,或夏季爆熱之時,淡水河沿岸常瀰漫魚腥屍臭。視線越過河堤,能望見成片腫脹的白肚浮屍,有時多達數十萬尾──那是烏魚,對,就是「烏魚子」的那個烏魚。
東北角小型溪流,大多全段清澈見底。離海口不遠處的潭區,是浸在無重力世界中,和魚類一起緩緩擺動身軀、收放四肢優游的好所在。在一切都慢下來後,遠處浮現一個或數個細紡錘型的碩大身影,牠們多在中下層巡弋,偶爾停留、啄食溪石,身軀上半欖灰,側下銀白,通體走著幾道平行的淺褐縱帶,搭上悠哉泳姿,猶如一道道梳理心緒的規線;圓大的眼睛周邊有著隱泛白濁的「臉皮」──脂眼瞼,側面看似有個尖尖的雀喙,迎面而來卻發現是個平扁的貓嘴;最特別的是胸鰭的位置,和周遭的其他魚類都不同,屬於「側上位」,像是小飛象的兩片耳殼,緩緩搧著飛著,不得不說,牠很壯,但超級可愛。
那也是烏魚,對,就是淡水河死掉很多的那個烏魚。
一般我們稱作烏魚的,是一名為「鯔」的物種,發源於大西洋,三百多萬年來勢力漸漸擴張,今日幾乎遍布全球溫帶、熱帶的沿海及河溪下游。烏魚活動於水體下層,嚙食石上藻類或水底的有機碎屑,牠們對鹽度變化的耐受力強,幾乎可以隨時進出海邊與河溪內陸游段。幼魚在海口附近生活,隨食物的需求量及覓食能力改變,慢慢向內陸淡水域移居,性成熟後便轉向往下游、海口,於鹹水產卵,有些族群為了追求最適水溫,會依不同季節向南或向北展開長途的大洋旅程。傳統在冬至,漁家出海捕撈回來取烏魚子的,便是來自北方的遷徙族群,因為每年準時來到,有「信魚」美稱,台灣捕撈的最高紀錄在高雄茄萣──很久以前。
這古老強大物種,為何大批死在首都的母河?
一尾小小烏魚苗漂進了淡水河,冬日的細雨維持著最好的水流,既稀釋了汙染物,也未將底泥翻起,烏魚相信這應該是個可以安身立命的地方,河岸邊歷經淡水河數十年來由惡臭恢復生機的人類居民也這麼想。
今年的春雷晚了,但雨急又猛,上游大水流下,揚起泥塵,釋放了封印在河床沉泥下的邪害汙物,一連串生物化學反應下,烏魚們奮力張口呼吸,然後沒了力氣,一一翻浮,成堆的屍體更加劇了水質的惡化,除了被推向生命終點,沒有其他選擇。
挺過這波也未必好。炎夏,「負責」供給市民用水的淡水河系,中下游貧弱無力的水流只能任水溫不斷上升,終於再次迎來耗氧微生物的爆發,這次,不只烏魚,就連吳郭魚等等強韌的外來者,都難逃死劫。
烏魚很強,但地球變了。漁場北移,中南部漁民已不稱烏魚「信魚」;繁榮首都的河每年夏天屍橫遍野,但烏魚似乎還是「信」著河水……
加入 琅琅悅讀 Google News 按下追蹤,精選好文不漏接!逛書店
猜你喜歡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