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淑芬/初戀滋味的番檨
台灣芒果早在康熙年間就聲名遠播
燥熱的夏天來一碗酸甜芒果冰,一陣冰涼讓人馬上還魂。不僅台灣人和日本人愛吃這一大碗冰,電視新聞說一碗新台幣三千多的芒果冰,韓國歐巴都甘心掏出錢包。
台灣芒果早在康熙年間就聲名遠播,被當作貢品千里迢迢送到北京,討皇上歡心。
芒果在清領時期稱為「檨仔」,「檨」應該是外來語。連橫《雅言》說:「台灣之檨字,番語也,不見字典,故舊誌亦作番蒜,終不如檨字之佳。」現代人恐怕看不懂也不會念這個字。
康熙24年,林謙光在《台灣紀略》說:「果之美者,檨為最。狀如豬腎,味甘冽,可敵荔枝;越宿即爛,故難到遠地。」檨很甜,和荔枝有得拚,可惜容易爛,很難送到遠地。
郁永河是清人最早寫詩肯定番檨的人,〈台灣竹枝詞〉說:「不是哀梨不是楂,酸香滋味似甜瓜。枇杷不見黃金果,番檨何勞向客誇。」(番檨生大樹上,形如茄子。夏至始熟,台人甚珍之。)
康熙36年,郁永河來台採硫磺,看到芒果長在大樹上,很像掛在空中的茄子,夏天剛熟,台灣人竟把它當成寶。等到他親嘗芒果滋味,讚不絕口說土芒果不是晉朝金陵哀仲家所種的高檔梨,也不是山楂,它的滋味就像酸酸香甜的甜瓜。如果沒見過枇杷那種黃澄澄像黃金的果子,不要緊,吃過番檨的美味自然就能體會,產品本身就是最好的品牌,不用老王賣瓜不斷向客人誇讚多好吃。
孫元衡注意到檨的貴重,在〈番檨〉說:「千章夏木布濃陰,望裏纍纍檨子林,莫當黃柑持抵鵲,來時佛國重如金。」
他在詩後特別說明:「檨子俗稱番蒜,或作檨,其種說自佛國傳來。」夏天裡濃蔭密布的芒果樹,結出纍纍果實。千萬不要把它當成黃柑,隨便拿去丟擲趕烏鵲;芒果是千里迢迢從佛國移植過來,像金子一樣貴重。
他小心翼翼放在瓶中,千里迢迢送到北京
台灣番檨貴重且香甜,讓人齒頰留香。康熙58年四月,福建巡撫呂猶龍獨具慧眼,挑選台灣珍品檨進貢,〈奏為進獻台灣所產番檨疏〉:「福建有番檨一種,產在台灣,每於四月中旬成熟。奴才於四月二十八日購到新鮮者,味甘微覺帶酸。其密浸與鹽浸者,俱不及本來滋味;切條晒乾者,微存原味。奴才親加檢看,裝貯小瓶,敬呈御覽。但新鮮番檨,不比法製者可以耐久;奴才細教家人小心保護,將所到之數盡皆進獻,故於摺內未敢預填數目。」
呂猶龍像推銷員,賣力解說他的新發現,超級美味、一級棒的番檨,還寫下實驗心得。把檨浸在鹽中,味道沒有原來的好,但把檨切條、晒乾(芒果乾),可以稍微保存原味。他小心翼翼放在瓶中,千里迢迢送到北京,想拍馬屁取悅皇上。沒想到不知番檨是否太嬌嫩,禁不起路途遙遠,導致賣相不好,或是康熙帝真沒眼光、沒口福,好東西看太多了,只說:「知道了。番檨朕一次未見,故要看看,今已覽過乃無用之物,再不必進。」
閩浙總督覺羅滿保可能和呂猶龍說好一起上貢,也有同樣內容的滿文奏摺〈奏進台灣芒果及武夷山茶葉摺〉,皇上也是回答:「知道了。因芒果為一次未見過之物,原想看看,看來甚是無用之物,再也無庸送來也。」
只是好奇心作祟,完全不欣賞台灣送來的禮物,不知傷透多少台灣人的心。不過不要緊,台灣番檨有志氣,靠自己的實力發揚光大。從當時來台的文人所記,就知道檨有多美味。
●摘自時報出版《咱的台灣史:詩文中康熙時的島嶼群像》
加入 琅琅悅讀 Google News 按下追蹤,精選好文不漏接!逛書店
延伸閱讀
猜你喜歡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