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mily Chan/乏味的樂趣

乏味的樂趣。今日登場/Emily Chan
乏味的樂趣。今日登場/Emily Chan

主流社交媒體裡面,我使用臉書、IG和上年才推出的Threads。臉書通常圖文並茂,很多人都用了超過十年,現在總被說成只有老人在玩。IG比較以圖像為主,不用怎麼寫字,整體更重視視覺美感。從IG興起的限時動態,特點是二十四小時後便消失在別人眼中,與臉書的「當年今日」回顧功能,剛好成為對比,一個流去無痕,一個懷緬記取。至於新興的Threads,感覺更像急速的河道,想要找回流過的貼文幾乎不可能,同時卻讓人更隨興地說話。

雖然不少人說臉書已過氣,可是,它的社群功能暫時仍讓我覺得無可取代。幾乎各個範疇的興趣,都可以找到全世界志同道合的同好。近年我加入了一個賞雲社群,每天打開手機,便能欣賞全球各地的雲。雲朵時而可愛,時而壯觀,彩虹、彩雲、瑞氣千條的「耶穌光」天天都有,像自助餐源源不絕、層出不窮。教我在自己頭上的一片天之外,也看見原來老天時時刻刻都在表演,放送美景非常慷慨。

另一個讓我樂此不疲的群組,翻譯出來大概是「必須分享的奇怪(但精采)的二手發現」。裡面有一群熱愛逛二手商店、跳蚤市場的歐美人士,熱情分享他們尋到的寶。有些舊物精美得教人驚奇羡慕,有些則荒誕搞笑。事主會說明在哪裡發現、價格,和最後有沒有買回家。若帶了回家才拍照,拿一根香蕉當比例尺,似乎是洋人的不明文規定。

我很欣賞這群好奇、熱愛觀察又充滿幽默感的陌生臉友。幾年前新冠肺炎疫情嚴峻時,大家無法隨意逛街,但不知道誰先發起了新點子,轉而在荒郊野外散步時尋寶。那陣子群組裡,會看到他們在森林裡發現的人偶斷肢、古老玩具或飾物,看著覺得好笑又有點感動,明白到好奇而樂天的人,無論在什麼境況之下,花錢或不花分文,仍能找到樂子和活出本性。

我新近加入的社群叫作「乏味婦女俱樂部」。組員自我介紹時,經常一開口便大方承認自己無聊頂透,過著毫無特色的平凡生活。可是,也許是這份自嘲的幽默,或是以退為進的策略有效,不少簡介都讓我看得津津有味。有個女人說自己住在偏僻鄉下,與農場的動植物為伍,日復一日,也沒有要做任何改變,覺得一直待在這裡就好。另一個住小鎮的女人,說白天工作,晚上看電視,然後很早睡覺,最大的興趣是編織和閱讀,而她覺得這樣就夠,並不想要任何刺激。

她們會貼一些很隨興的照片,比如吃了一半的早餐玉米片、花園的小盆栽,來強調自己生活多麼無趣。然後有人貼個新買的吸塵機,便高興說這是近來生活中最興奮的事情了。貼文有時附上自拍照,相中人的表情姿態大都自然大方,笑容友善自信。讓我頓時感到,在這個網美充斥,爭相把平凡事物說得浮誇不凡、打卡的都是美食、買到的都是好康的時代,這群人像一股清流。

更讓我反思,怎麼定義乏味或有趣?難道非得要安排很多節目、去不同的地方才算日子沒有白過?無論做何選擇,若能像這群故作放飛自我,卻能樂在其中的女子,便最自由和怡然自得了。

加入 琅琅悅讀 Google News 按下追蹤,精選好文不漏接!
青春名人堂

逛書店

延伸閱讀

周思齊/將你我圈在一起的象圈圈

劉彥辰/你的名字

騷夏/奴隸的編號

金玉涼言

猜你喜歡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