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名慶/線
因為人生有限、投入工作的精力與時長必須有限(不然就太罔顧身心健康了……),就算興趣再廣泛的同業,總會發展出集中興趣、關注領域的作品出版路線。較具規模的出版社,通常會依題材、受眾需求,分類為若干主題或屬性的書系(即稱為「線」),配置主持的主編;有時則可能務實地讓同一位主編負責好幾條線。不過,如今出版市場常見跨界跨線,同社不同線卻推出題材相近的作品,也不算太奇怪。
長期經營一條線,經驗值、人脈與資源都會踏實累積,滋養底氣,吸聚鐵粉信任,新作者、合作對象都可能主動上門。換個角度,對尋求出版機會的作者來說,也可藉以辨識彼此是否合適。
有這條線好處多多。只是,與之相關的方向,以及作者、作品、題材、讀者、呈現方式、異業合作、成本規畫、行銷策略等等,總不可能天上掉下來,而是邊做邊學邊想邊開發再邊做的反覆循環,慢慢成形的;很多時候,它們就隱身在編輯對自我認識的某個天啟時刻,在與好默契作者的垃圾話閒談中,在關注課題與現象遲遲沒進展、瀕於絕望的瞬間……更棒的是,它們其實可能就等在你有點久沒有好好整理的自家書架上──而給予延續這條線一段時間的打擊陣容的重要靈感。
不過,這線也可能成為壓力源,甚至讓人滋生想偶爾逃到線外的心思。比如說,隔年的書單規畫,你真有把握在這條線的支線群,找到足夠數量、作者適任、不蹈襲前人的提案,還能準時交稿,維持品質,有一定比例扛住社會關注度與業績?另外,設定具體路線,本身就有排他性,這會導致錯過與一些優秀有潛力但與你的路線有段距離的作品嗎?或是,碰上非路線的銷售取向作品插隊,都有調適心情的餘裕?
於是適度地調整,或放寬對這條線的掌握(我聽過的更美好說法是,把線展開成「流域」,也關注或適度連結其他的線),因應時勢、讀者關注和期待方向的變化,是編輯必須練習的教養──而偶爾無視銷售、堅持理念,或意識到這條線可能終結,需要大幅改造,都是這個教養的一部分。
線因而成為牽掛的具現。我自己是很遲慢才真正意識到心裡有條線(且反映到外在出版選擇或不選擇)的必要性:在還是「使命必達」的菜鳥階段,我幾乎不曾認真思索出版課題的主次輕重之別,什麼事迫切、誰威嚇哀求,就先面對哪個,覺得都能學到東西(是沒錯,但……),而總是把最想要有所積累的領域、服務對象定義得太寬鬆而逐漸失去焦點與脈絡。我沒有後悔,但偶爾會想,如果當時意識到這狀態,會不會立場底線清楚得多,也減輕一些如今回看蹉跎了不少光陰的鄉愿良善與過勞呢?
加入 琅琅悅讀 Google News 按下追蹤,精選好文不漏接!逛書店
猜你喜歡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