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孟耘/由他律變自律

由他律變自律。圖/吳佳恩
由他律變自律。圖/吳佳恩

我們的教育往往著重在學科上的努力,學生的角色幾乎都是處於被動的受控制者,在教學進度和班級人數眾多的壓力下,對老師而言最有效的方法就是直接下指令,讓學生照做就好。但這麼做只能讓學生學到服從,而非自我管理,單靠外力強制跟著做,一旦老師這個外力消失,學生終將無所適從。

老師一點都不想成為碎碎念的管家婆,學生也不想成為一直被念的對象,但我們的教室卻常常變成最不想成為的樣子啊!其實學生對自己的缺點都心中有數,很不想被大人念卻束手無策,因為他們不知道該怎麼做才好。所以我期望能帶著學生覺察自己的行為,讓他們能夠自我成長,朝著「自律」方向靠近。

改變心境才能改變處境

在教學現場很常聽到老師抱怨:「已經講過好幾次了,怎麼都沒在聽。」帶班這麼多年,我也是難以忍受不斷提醒,學生卻還是重蹈覆轍。每當出現這種狀況,我會先改變心境去設想:除了抱怨,還能做什麼?同時重新思考哪裡有問題。如果一件事得重複提醒,那麼我會警覺地先檢查是否有來自老師端的原因:

說話時,學生是否專注聆聽?

說明的步驟或規則是否過於複雜,使學生容易漏掉其一?

規則是否太瑣碎?太細的規定,學生容易動輒得咎。

思考邏輯是否與學生不同,讓學生無法理解而用自己的想法來做?

學生的注意力本來就不持久,當要說明重要規定或步驟時,我會拍三下手,對學生說「看我」來確認眼神,把專注力拉回老師身上;規定的步驟,儘量減少在三個以內;不要一次制定太多項目,使學生不易遵守,多利用階段任務,逐漸提升學生的能力;多聽聽學生的想法,我會說出困擾跟學生們討論,並說明制定規則的原因,如果很多人都無法遵守,那麼就請大家幫忙想想看要怎麼修改規則,一起討論遵守規則的方法。

只有引導學生往「自律」的方向前進,老師才能減少重複提醒的次數。

自律的前提是真心接受規範

班級經營與其約束學生,不如讓學生從心裡願意改變。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習慣,現在的孩子很多是家中的獨生子女,他們沒有與其他小孩相處的經驗,不知道有些行為會干擾到其他人,也不知道團體生活有什麼規則需要遵守,每個人都是帶著家庭的生活習慣來到班級,很需要藉由規則的力量來改變自己。

我的班級經營方式,從嚴格到自律、從盯場到獨立,在前期會花非常多心力引導學生練習如何與人相處,古人云:「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學生認同並成為團體的一分子、遵守團體規則後,才有自由獨立的可能。

讓思考的聲音被聽見

我們常在腦中轉呀轉地想事情,最後就只告訴學生結果,要他們照做。以前我也是這樣,例如教室裡脫鞋子這件事,我希望上課時學生可以在地上討論、畫海報,如果穿鞋子進教室,會帶進泥沙,地板永遠掃不乾淨。此外,學生不太會使用拖把,如果可以脫鞋子進教室,打掃的時候只要用抹布將自己桌椅附近的空間擦乾淨就好。

但這些再三的思量只有我知道,學生接收到的只是「老師要求進教室脫鞋子,請大家帶室內拖鞋來」。

大部分的學生都是老師說什麼就做什麼,但難免有學生感到疑惑:「為什麼要脫鞋子?」而這些疑問沒有獲得解決的學生,就容易「忘記」規定,後果就是老師得不斷提醒。

若是我們可以將考量的過程說出來,就能讓學生了解其中的用意,同時藉由他們聽到的反應、意見以及討論過程,進而感受到做決定並非那麼簡單,必須從不同的面向來衡量才行。

邀請學生參與

命令式的語句容易使學生反感,我們可以改用邀請的方式讓學生願意加入。

命令式:擦地要擦乾淨一點,要擦三次才行。

邀請式:等一下要在地上畫海報,大家會坐或趴在地板上,我們一起將地板擦得亮晶晶。

命令式:快一點寫習作,不要玩東西。

邀請式:習作這一頁只有五題,老師希望大家可以準時下課,我們一起試試看很專心地寫,不會的舉手問老師,老師會過去救你。

分享生活雜感

老師的言教與身教是影響學生價值觀判斷的重要來源,我會跟學生分享生活上遇到的事情、新聞時事,分享時會刻意呈現不同角度的想法或觀點,並讓學生也試著說出自己的看法。我們不一定要贊同或否認別人的作法,但可以練習對他人多些理解。

搜集積極努力的自己

每天看著小孩被動的樣子,要老師半推才要半就地做事情,於是我在班上發起一個「讓自己成為更好的人」活動,目標就是讓自己每天都能展現積極努力的一面。

為了讓活動視覺化,我收集了喝咖啡累積的杯套,將杯套的底部用膠帶貼起來,並讓每個學生在自己的杯套上作畫,畫好後把杯套黏到看板上成為可以放紙條的小口袋。

接著,我裁了很多彩色小紙條放在桌上的一個小盒子裡,學生利用下課時間自取紙條,只要覺得自己有「積極努力」的行為,就寫一張小紙條放到屬於個人的杯套小口袋中。老師也盡力觀察每位學生,記錄積極努力的行為紙條送給他們。

慢慢地,學生累積的紙條愈來愈多。每天我都會提醒:「你今天積極努力了嗎?」或是「這件事我沒有看見你的積極努力,請你現在用積極努力的態度重做。」通常這樣一講,學生就能好好地把事情做好,不必像以前不停碎碎念。

活動進行不久後, 班上的氣氛改變了很多,學生們能用更積極的態度面對自己的作業與工作,補作業也快速多了。大概過了三個星期,我把這些小條子收回來用夾鏈袋裝好送給學生,讓他們感受累積的力量。

活動並沒有因此而結束喔!接下來,我又觀察到學生容易吵架、上課聊天,所以我們開始進行「關心他人」的目標,學習觀察他人做了什麼,把「我可以學習的事」記錄下來。

像這樣,透過一次次的書寫、記錄、實踐、引導,讓學生練習覺察行為,並感受到因實踐改變而帶來的進步。

●摘自親子天下出版《CEO思維的班級經營術》

加入 琅琅悅讀 Google News 按下追蹤,精選好文不漏接!
校園超連結

逛書店

延伸閱讀

阿鏘/我家附近的鳥鄰居

繽紛編輯室/【愛情共和國】長期徵稿

美少女拉拉/純純回家

情書簡訊

猜你喜歡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