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娃娃/飛魚的滋味

春末夏初的,空氣中總瀰漫著一股魚腥味,不用抬頭便知道,飛魚架上曬滿了剛殺好的飛魚,晶瑩剔透的魚肉在陽光下,隨著時間與溫度變成金黃色。有時曬一天,有時多日,曬好的收進冰箱或儲物櫃裡,陪伴人們一路吃到秋冬,或當作贈禮,送給往來的親友們。

我曾經問部落文化教室的長輩:「為什麼蘭嶼人都不直接把新鮮的魚吃掉呢?」長輩說,因為以前食物並不多,也不是天天都能去海邊,所以捕獲的每條魚都很珍貴,若不把它做成魚乾保存起來,如果親友臨時來訪,沒有食物招待客人怎麼辦?把魚曬乾,不著急一時的口腹之慾,讓大海賜予的食物能夠擁有更多價值。

這樣的美意承襲至今,仍有部分家庭延續著,走在部落裡看見正在曬太陽的魚,就好像聽見長輩說:「嘿,歡迎到我家,我們有魚可以招待你。」

飛魚季是可以看見最多魚乾的季節,也因為汛期較長、捕撈方式不同,有機會品嘗到未曬的新鮮飛魚。洄游於蘭嶼的飛魚大約有七、八種,常見到的大約三、四種,分別是黑翅飛魚(俗稱飛魚王)、白鰭飛魚、斑鰭飛魚和紫斑鰭飛魚,捕撈和食用方式也微微不同。有一個有趣的部落傳說:族人初次將飛魚帶回家中,和其他食物一起煮食,隔日大家就陸續得了怪病。後來黑翅飛魚神托夢告訴耆老,必須學會分辨牠們的種類及烹煮方法,並且將飛魚與其他食物分開裝盤、獨立食用,人們照做之後,果然就不再生病了。

第一次捕撈到的飛魚由男人處理,去除內臟後,僅僅將飛魚綁起來,放入水中烹煮(早期使用海水,有天然的鹽分);隨著氣候愈來愈溫暖,洄游飛魚數量增加後,才開始殺魚、曬魚乾,但無論什麼方式,幾乎都保持著魚身的完整,不去切斷或剪翅,唯有在某個歲時祭儀過後,才為飛魚剪翅膀。飛魚本身很多魚刺,吃的時候要非常小心,於是島上部分餐廳為客人挑除魚刺、剝碎與飯一起拌炒,有些則將整條飛魚酥炸,方便客人入口。

只是長輩常對此搖頭,對他們來說,水煮飛魚才是尊重、珍惜食物的吃法。這些年在島嶼住著,一向也習慣依循傳統、不觸犯禁忌,水煮飛魚對我而言,吃的是族人捕撈的辛苦和分享的心意,美味與否好像不是那麼重要,往年收到飛魚,也往往為繁瑣的傳統處理方式煩惱不已。今年,試著站在傳統之外、放下對禁忌的執念,以「外邦人」角度來料理飛魚,燜烤、切小塊、去除魚刺、拌入高湯做了一道燉飯,佐以飛魚卵,這竟然是第一次感受到,飛魚原來那麼好吃。

我很敬重島嶼的文化,含藏許多維持自然環境永續的念想,但在那一口口美味的飛魚燉飯裡,也不禁開始思考,遵循傳統與開創新觀念之間,有沒有更好的平衡?

加入 琅琅悅讀 Google News 按下追蹤,精選好文不漏接!
青春名人堂 蘭嶼

逛書店

延伸閱讀

【網路徵文優勝作】藏在心底的動物事之二

金玉涼言

李奕萱/從死亡行軍的醫院,到停辦的藝術大學

鍾雨安/值日生,走廊灑灑水

猜你喜歡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