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淮/潛入中光層
背上全密閉式循環水肺,身旁兩側各掛一支備用氣瓶,全身裝備的重量大約五十公斤,我從船上跨步入海,接著將浮力背心洩氣,緩緩下潛。
隨著下潛的深度愈來愈深,紅光逐漸被海水吸收,眼前只剩下一片深藍,陽光也變得微弱,必須倚賴手中潛水燈的光。水溫從原本的攝氏二十六度降到二十二度,雖然已身穿5mm的防寒衣、戴著頭套和手套,身體還是感受得到周遭海水的冰冷。
當深度來到五十公尺,此時的壓力是陸地上的六倍,我身體的代謝變得更慢,每一口呼吸都讓體內的氮氣不斷地累積,突然間,我感到頭暈目眩,疑似有些「氮醉」。
茫了幾秒鐘,我意識到不能讓自己繼續醉下去,便集中注意力,調整好呼吸,踢動蛙鞋稍微上浮,醉意因此得到緩解,可以把視線重新對焦在眼前的魔幻世界。
在這個深度,仍可見淺水域會出現的珊瑚和魚類棲息,也出現了少見或從沒見過的生物,例如長得像支鵝毛筆被俗稱為海筆的珊瑚,就長在四十公尺以下的沙地。這一片一望無際的沙地上,還有一根根不明生物的觸手伸出,看起來有點詭異。
使用全密閉式循環水肺,能夠回收潛水時所吐出的氣體,二氧化碳透過吸附劑將其吸收,裝備裡的電腦隨時判讀氧氣分壓,自動或手動補入氧氣,讓我最久能在水中待上三至四個小時。隨著深度愈深,體內的氧氣分壓增高,氧中毒的風險隨之提高,潛水時間愈長,體內累積的氮氣愈多則增加氮醉及減壓病的風險,因此必須將氦氣混入氣瓶內,調整氧氣與氮氣的比例,讓這趟潛水更安全。
不知不覺,已經在五十公尺待了十五分鐘,根據潛水計畫,必須緩慢上升,隨時注意自己的深度,控制好中性浮力,關注電腦錶上的資訊做減壓停留,讓身體組織及血液中所累積的氮氣代謝排出體外--如果這時候直接上升回水面,體內氮氣氣泡將迅速膨脹,會有減壓疾病的風險,必須格外小心謹慎。
這是我第一次來到水下五十公尺的「中光層」,一個介於透光淺水區與不透光深海區之間的微光世界。一般水肺潛水因裝備和吸入氣體的限制,大多只在水深四十公尺的範圍潛水,水深約三十公尺至一百五十公尺之間,光線穿透率僅為水表的1%到10%,此區稱為中光層,也是人們了解甚少的區域。
隨著科技進步及環境變遷,近二十年來,中光層生態系愈來愈受到研究者的重視,有愈來愈多技術潛水員與水下無人載具進入探索。有些研究認為,比起淺水區,中光層受到人為活動、極端氣候和全球暖化的影響較小,環境相對穩定,因此認為是珊瑚或海洋生物的庇護所。不過,已有紀錄顯示,中光層珊瑚也會受到白化的威脅,而且中光層生物的生存機制仍有許多未知,尚有研究及討論的空間。
神祕的中光層,充滿各種新奇的事物與未解之謎,等待擁有好奇心的人們潛入探索。
加入 琅琅悅讀 Google News 按下追蹤,精選好文不漏接!逛書店
猜你喜歡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