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傑/這天必須要「安耳朵」
北中原鄉村到了冬至有個不成文的規定,不去動員,人人都回應。這一天,村裡家家戶戶都要吃餃子。
這一道飯食不能缺,標準也不能改變。沒有葷餡餃子要包素餡餃子。若是家裡真的連素餡餃子也吃不起,那肯定是人懶,或是歉收年景。
姥姥說這天吃餃子,不全是吃餃子,叫「捏耳朵」,叫「安耳朵」。冬至非得去「安」,非得去「捏」。
這天不吃餃子的後果會很嚴重,村裡胡半仙說,不吃餃子耳朵都要凍掉。
上學時,我看到過周圍同學就有凍耳朵的,像齊白石畫祝壽的紅彤彤的爛桃子。有的孩子會戴著一種兔皮做的「耳暖」,中間一條毛線,掛在兩個耳朵上,電影裡的地主分子都是這個模樣。
我也始終沒有見過誰誰因為沒有吃餃子而凍掉耳朵的。
胡半仙說「安耳朵」是有來歷的,不是亂安的。
最早源自「醫聖」張仲景,張仲景是河南鄧州人,和我也算是個遠門老鄉。有一年冬天他在南陽下鄉義務巡診,看到村裡老百姓大多凍壞耳朵,無錢醫治,許多耳朵垂落,更像爛桃子,都在硬撐著。
張仲景開始研製一個食物配方,裡面有羊肉、辣椒及祛寒藥物,都屬於發熱的原料,用麵包成耳朵狀,在冬至這天煮熟後給大家分食。叫「祛寒嬌耳湯」。以後凡喝過「祛寒嬌耳湯」的人,耳朵完好。即使腦袋上掛的那些壞耳朵也都逐漸完整。
我第一次聽到這故事,覺得實在好玩兒。那是好吃者想吃餃子了,要編一個傳說。
傳說使冬至這一天,保留下來吃一頓餃子的習慣。
村裡還有一句話「好吃不過餃子」。我後來知道漢代沒有辣椒,張仲景是漢代人,頂多包上胡椒、生薑、花椒。我們村裡有個風俗,新女婿「三天回門」這天,女方要在餃子裡包上辣椒,看著新女婿吃下去,先用以「鎮一下新人」。
吃餃子養成習慣後不當緊,冬至這天遠遠未到,村裡小孩子就把吃餃子想得慌,嚷嚷著大人要吃餃子。我對姥姥說,你先看看我耳朵凍壞冇?我姥姥知道是想吃餃子了。
要開始包餃子來「防凍」了。
冬至後同學們在一起交流,忍住口水,恨不得一年要過兩個冬至、三個冬至,四季過四個冬至。
我們姊妹四個,是那時跟著姥姥開始學包餃子的,包餃子也算一門技術的。
我家包的餃子講究,餃子皮有單邊的、花邊的、圓邊的。花邊餃子最不好包,我多是兩手一擠,餃子就算成了。餃子皮在包餃子過程裡很重要,餃子皮不均勻的話,煮餃子會爛。我姊說,村裡有人用一個空酒瓶就會擀餃子皮。
有時,還要在餃子裡包上一枚分幣。
我沒有耐心包餃子,但我會去「包想像」。
我曾提出來過我的一個「餃子夢」。我說,以後我要去發明一種「全自動餃子機」,我躺著不動,只管張大嘴巴,機器一開,餃子會連湯帶水,隨著一咕嚕一咕嚕流到嘴裡面。還根本不用嚼。
那時的小屋裡,溫馨的燭光在面案上行走,不時會搖晃一下。小小的炕頭暖和,灶台裡煤火通紅。我姊笑了,說我:那你光吃不動啊?你是豬嗎?
加入 琅琅悅讀 Google News 按下追蹤,精選好文不漏接!
逛書店
猜你喜歡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