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培凱/永懷葉嘉瑩老師

葉嘉瑩攝於1988年。(圖/本報資料照片)
葉嘉瑩攝於1988年。(圖/本報資料照片)

1

葉老師走了,永遠走了,讓我惘然若失,好像失去了自己的一段寶貴生命。雖然知道人生百年是個自然周期,葉老師已經過了期頤之年,我們做學生的也高高興興為她祝了壽,對前景多少有所預期,但是葉老師真的逝世,不願發生的預期居然成了事實,還是讓我感到世事無常,人生如幻,如霧亦如電,難以接受。五十年的師生之緣,往常可以通過微信聯繫,言笑晏晏,居然只剩下了令人悵惘的回憶。不禁令我聯想,曾經在她「詩選」課上,聽講「古詩十九首」,說到「青青陵上柏,磊磊澗中石。人生天地間,忽如遠行客」,那種悵然無所託付的感受。

半年以前,葉老師要她祕書通過微信,傳來親切的關懷與問詢,聲音清脆婉轉如黃鶯歌唱。她像從前上課講解詩詞一樣,說得高興,開始跑起野馬,語調活潑靈快,有如《老殘遊記》裡寫白妞與黑妞說梨花大鼓,一串串的玲瓏字眼,大珠小珠落玉盤,問我:「鄭培凱啊,你在做什麼呢?讀什麼書呢?我現在很好,你作什麼研究要給我看啊。你有空可以來南開看我,寫的書可以寄來,我都看的。」我聽了十分感動,想到老師到了百歲之年,還惦記著學生作什麼研究,是鼓勵,也是鞭策,也就在幾天後,寄去了香港中華書局為我新出的《幾度斜暉蘇東坡》與《姹紫嫣紅開遍:崑曲與歷史文化》。過了一兩個星期,可祕書傳信給我,說書都收到了,葉老師十分高興,開始讀起來了。我不好意思打擾老師,沒敢去問她是否有什麼讀後感,有沒有什麼批評與意見。後來自己四處奔波,一忙,也忘了再去問候,沒想到老師遽然仙去,不再有機會求教了。

2

我在台灣大學讀的是外文系,時常旁聽外系的課程,聽得最多的是中文系的課。旁聽課,一般是蜻蜓點水,只聽一兩次,偶爾聽出點門道,就多聽幾次,只有葉老師的課,我是從頭聽到尾的。還記得我曾旁聽寫《胡(適)禍叢談》那位老先生的「孟子」,發現他的教學法是傳統私塾老夫子那一套,講求背誦,叫這個學生站起來,背〈梁惠王下〉,那個學生背〈公孫丑上〉,我便像《牡丹亭》裡的春香一樣,很沒禮貌的尿遁了。聽過屈萬里老師講「尚書」,居然堅持了幾個星期,後來發現他在課堂上講的,跟他的《尚書釋義》沒大差別,也就從此遁形。只有聽葉嘉瑩老師的「詩選」與「杜甫詩」,是基本上聽完的。也不是每一堂都能聽,因為葉老師的課時與本系的必修課衝突,總得設法翹課,才能失之東隅收之桑榆,逃脫英國文學史照本宣科的老生常談,與郝神父言不及義的心理學,如武陵漁人忘路之遠近,進入古典詩詞的桃花源。

我的運氣很好,正趕上葉老師在台大講授詩詞的最後兩個學年。1965到1966學年,聽她講「詩選」,然後她就接到聘請,去了哈佛研究,等到兩年後才回到台灣,在1968到1969學年,開了「杜甫詩」一課,正巧是我畢業那一年,又趕上聽了一年杜甫的顛沛流離,也感受到葉老師傾心投入的移情解讀。還記得上她「詩選」那一年,中文系班長是柯慶明,很可愛的愣頭青領導,總在那裡以民主投票方式,匆匆忙忙,聲嘶力竭,作出不知所云的班級決定,以免耽誤老師上堂。葉老師總是準時抵達教室,追隨而來的是全校各院系的粉絲同學,從校園各處蜂擁而至,把文學院最大的教室擠得水洩不通。記得是文學院二樓的24號教室,下面俯瞰緊貼學院的蓮花池,我總是搶先坐在窗台上,悠悠閒閒聽一堂課,隨著老師翱翔在古典詩詞想像,感到心靈的自由超升,大有列子御風而行,徜徉藐姑射山的樂趣。有時還會冥想,自己忘情聽課,一不小心跌落窗台,栽進樓下的蓮花池中,會不會成為台大雅愛古典詩詞的傳說,為葉老師講課的丰采魅力,增加幾分光彩。

大三那年,我對只學外語流暢,不大措意文學藝術的外文系,已經喪失了學習興趣,決心攻讀歷史文化與藝術創作的關聯,於是選修了一批歷史系的課程。當時有個幼稚的主觀臆想,認為可以從上古史開始,一路鑽研下來,至少讀通前四史,進而魏晉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出國則可研習當時台灣封禁的近代史材料。文學課程方面,覺得洋神父教的「莎士比亞」實在不怎麼樣,除了逐字逐句解釋成現代英文,很少觸及莎劇反映的歷史文化內涵,更別說莎劇研究的學術新知了。旁聽過中文系的「詩經」,感想和先前旁聽「尚書」很像,最後是買了一批《詩經》研究,自己悶頭研讀,根本不得要領。大四那年,葉老師回到台大,我覺得還是盡量多聽她闡釋詩詞,同時希望把「興發感動」放在歷史文化語境中理解,用現代治學的實證方法,接續傳統,以期打通文史哲的界限。當時仔細研讀了她的《秋興八首集說》及王國維文學批評的研究,多少還是得了些治學方向的啟發。

古典詩詞大師葉嘉瑩(右)和鄭培凱。(圖/鄭培凱提供)

3

葉老師對我最大的影響,並不在學術的開導,而是在為人處世方面,從古代詩詞中汲取人生智慧,融會貫通之後,在面臨生命困境之時,可以泰然面對。從我1970年負笈美國之後,幾乎每年都有機會在哈佛大學與她相聚,和一眾學長圍繞在她身邊,聽她話家常說古今,從日常言傳身教當中,體會葉老師生命的艱辛與精神超升的境界。這幾十年來與她雖非朝夕相處,卻深知她生命遭遇接連不斷的厄運,總讓我覺得,老師所提倡的詩教,不僅是愛好與體會中華詩詞之美,而是重新發掘傳統文化的溫良恭儉讓與堅韌不拔。她所強調的「弱德」,與逆來順受無侔,是遭受無端困境時如何處變不驚,如何體會「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如何充實自己的浩然之氣,把慈愛與祥和傳布到人間。

有時我會想,老師一定是菩薩轉世,下來度化我們的。如今她走了,回到天上去了。我相信她在天上,一定和我們活在人間一樣,永遠彼此懷念,讓世間的真善美生生不息。

葉嘉瑩詩句「池水一泓碧,天光萬古涵」,攝於溫哥華中山公園。(圖/取自維基)

加入 琅琅悅讀 Google News 按下追蹤,精選好文不漏接!
作家的文學紀念冊 文學紀念冊

逛書店

延伸閱讀

朱德庸/here+there=朱德庸

聯副/聯副預告

陳育虹/詩的深海

探照燈

猜你喜歡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