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瀅瀅/一扇敞開的門,通往美與善

吳鈞堯《一行波特萊爾》書影。(圖/聯合文學提供)
吳鈞堯《一行波特萊爾》書影。(圖/聯合文學提供)

推薦書:吳鈞堯《一行波特萊爾》(聯合文學出版)

對美與善的「依舊相信」,是吳鈞堯在《一行波特萊爾》裡的溫柔與堅毅,也是流淌在字裡行間的情感脈動,也許它來自已逝母親留下的精神力量,或隨著時間推移而更加通透的生活視野──百篇600字的小品文,由生活觸發的意念引動記憶,在現實與想像的揉合中,抒懷了自我與他者、與物事間的細微情感;而對過往時光的珍視,更使目光所及之處皆涵納了深邃的意義,既召喚了隨著歲月流失的自我,也成了一扇扇敞開的門,不僅通往美與善,也通往對生活奧義的懷想。

童年記憶是步伐繞不過去的「舊地圖」,是夢、喜悅的源頭與嘆息──在〈木麻黃樹下〉,他寫道在故鄉金門耙草,無數個白日「為落葉出發」的童年時光,而承載了勞動記憶的「落葉」在時代的變遷下,更顯靜謐與永恆:「落葉們此刻沉睡,我留在樹下聽木麻黃,聽它為我哼唱,永遠不變調的咻咻聲。」而童年的頑皮行徑、對弱小生命的捉弄,也曾觸發了對生命脆弱性或自身之惡的瞥見,在〈蟬回首〉、〈麻雀啊麻雀〉中,他將曾有的輕狂、延續至今的負疚感交付予語言,試圖在語言中與過往自我和解;年少的迷惘與對現實的逃離,在〈黑手夢〉直截而真摯的筆觸下,含有對生命進程的接納,對另一個「未曾發生的」自我之眷戀:「每經過廠房、工地,忍不住想,有一個我就在其中,當年他沒有轉彎,也愛極了機油的氣味。」

在《一行波特萊爾》裡,語言對鈞堯而言彷彿能收容各種型態的自我及生命,不論是此刻或過往的自我,未曾發生卻仍隱隱攪動著「此刻」的自我,及生命中的愛、悲喜或遺失,都在語言的推進中有了修補的可能,而在語言的止息之處,更讓生命之缺漏指向圓滿──也許是奠基於對生命的許諾,無所憑依一般地,對美、善的嚮往與熱愛,或內心深處的欲求,以文學的途徑朝向光明。

全書扎根於經驗世界,交織著不同生命區段的記憶、行走於外在世界的軌跡:砲火下成長的歲月,耕種的年代獨自餵養牛隻,搭乘軍艦離開故鄉,口吃而侷促的年少,已逝親人的生活細節等,也含有對他者、對現實與自然環境的關懷。在時而柔美文雅,時而質樸輕盈的語言特質裡,昭示了生命行走至今能游刃的自在姿態,即使承載了龐大的歷史記憶、時代的印痕,卻在時間的作用下蒸餾出更為純淨與深刻的心。不論外在世界如何更迭,鈞堯始終保有個人的善與真,於是更能在時代情境的涉入裡,於一瞥間穿越當下的生活,捕捉生命的奧祕,並透過語言,讓逝去的瞬間永遠延續。

加入 琅琅悅讀 Google News 按下追蹤,精選好文不漏接!
書評〈散文〉

逛書店

延伸閱讀

陳淑瑤 /湖泊(下)

聯副/詩與遠方

陳其豐/遭遇時刻:共振與敘事

薛好薰/神與遊隼

猜你喜歡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