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志峰/看不見的巴黎,巴黎侍者告訴你

Edward Chisholm/著,張家綺/譯《巴黎侍者》。(圖/麥田提供)
Edward Chisholm/著,張家綺/譯《巴黎侍者》。(圖/麥田提供)

推薦書:Edward Chisholm/著,張家綺/譯《巴黎侍者》(麥田出版)

雨果寫的《鐘樓怪人》可能是許多人知道巴黎以及聖母院的開始。而海明威的《流動的饗宴》,則是許多文藝青年追逐巴黎的始點。寫巴黎故事,和法國有百年歷史情仇的英國作家也沒缺席,前有毛姆的《巴黎異鄉人》,後有喬治歐威爾的《巴黎倫敦流浪記》,堪稱經典。最新出版的《巴黎侍者》(A Waiter in Paris: Adventures in the Dark Heart of the City),作者為英國人艾德華.奇索姆(Edward Chisholm),遙遙呼應喬治歐威爾,兩個人的第一本書寫的都是巴黎故事,似向同為英國人的前輩致敬。

《巴黎侍者》一打開就讓人停不下來,難以釋卷,你會想知道這位充滿文學夢想的青年,在走投無路下,投身餐飲業入行門檻最低的帶位者,擠入看似簡單卻充滿各種魔考、競爭激烈的侍者行列,最後是否能翻身?這其實是一本另類打開巴黎的書,藉餐館打開,直接掀掉華麗的外皮,讓光線透進光鮮亮麗背後各種底層的勞動。作者提醒所有讀者,在感受巴黎迷人的風情、享受美食、接受侍者專業優雅的服務之餘,背後故事是小費和收入的計較,內部地盤的爭奪角力,心機百出,為各自的人生爭取生存空間。

生動的文字,流暢的敘述,鮮明的比喻,把讀者引領進作者所揭示的巴黎生活,連地鐵氣味都溢出了文字。書的結構如菜單的呈現,從餐前酒、湯品、前菜、主菜、甜點,以及收尾的消化酒,但一切無關菜單,是藉餐館現場為解剖主體,層層剝開對巴黎的想像,宴席未盡,就已飽足。書中不時出現希臘神話的比喻,既增添了書寫的華麗,也增添了巴黎神話般的肌理,神來之筆。例如他描寫入行最初的印象:從待洗籃中拾起沾有橄欖油的餐巾,把托盤擦得亮晶晶, 猶如伯修斯盾牌,再攤上攤平的手掌,一一放上空酒杯。把托盤比喻成盾牌,寓意不言可知,既是小費工作的希望,也是個人生存關頭之所繫。托盤正是侍者的防身盾牌。他寫餐廳中的作業現場活靈活現:轉過身,他們又變回優雅的鬥牛士,踮著腳尖在餐桌之間華麗旋轉,招呼客人,閃爍發亮的托盤高舉半空中,抵抗地心引力,擺滿飲料。而侍者本身:像是遷徙候鳥或編隊戰鬥機飛行員排成一列,穿過餐廳。好一支訓練有素的隊伍,撐起了美食王國的盛名。

誠如作者所說:故事的主角不是餐廳,而是現代巴黎的寫照,也可以說整體法國的縮影。更深層地說,藉餐廳侍者來描述整個移民社會的縮影,既有文化的齟齬,也有社會階級的衝突,法國的「自由、平等、博愛」精神在書中不時像標語出現,充滿了反諷意味。不過,最感人的還是書中交雜的各種人情故事,令人觸動,讀者可自行領會。

你也許去過巴黎,但看不見的巴黎,這本書告訴你。

加入 琅琅悅讀 Google News 按下追蹤,精選好文不漏接!
閱讀‧世界

逛書店

延伸閱讀

吳敏顯/收音機坐禪

蔡富澧/橋的光影

葉芷妍/新年與舊事

探照燈

猜你喜歡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