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文君/關注以當代視角看待亞洲的文學作品——《來自清水的孩子》與愛彌爾.吉美亞洲文學獎

慢工文化出版,游珮芸、周見信/作,周見信/繪《來自清水的孩子》。(圖/吳文君提供)
慢工文化出版,游珮芸、周見信/作,周見信/繪《來自清水的孩子》。(圖/吳文君提供)

借蔡焜霖一生呈現台灣近代史的縮影

構思文章近尾聲時,我突然有個奇想,人所處的時空若能從出生的年分倒著數算至從前,今日或許不是2024年,而是我的1943年,歷史成為現在,遂有讓人回到過去的幻覺,同時也讓人重新看見簾幕被揭開後的真實。這是我閱讀了台灣紀實圖像小說《來自清水的孩子》,還有「愛彌爾.吉美亞洲文學獎」相關資料後的魔幻感受。

2020年,一套四冊、橫跨台灣百年近代史的圖像小說《來自清水的孩子》,透過群眾募資,由慢工出版社在台灣發行問市。這部具有分量的作品以政治受難者前輩蔡焜霖的生命故事為主軸,描繪動盪年代下,蔡前輩於成長路上的心境,進而帶出眾多人物與台灣歷史交織而成的故事。蔡焜霖生於1930年,從日治時期一路見證台灣經歷第二次世界大戰、戰後國民政府來台、二二八事件、白色恐怖時期頒布戒嚴令、解嚴,台灣民主化、經濟繁榮的年代,他的一生恰恰呈現台灣近代史的縮影。

《來自清水的孩子》由台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所長游珮芸編劇、撰寫腳本,繪本作家暨圖像創作者周見信繪製全書,每冊故事最後,皆附上台灣大事記與蔡焜霖年表,相互參照,延伸閱讀區塊更詳細介紹故事中提及的歷史事件及關鍵人物。2016年,游珮芸任教的學校承辦國家人權館籌備處規畫的「遲來的愛——白色恐怖時期政治受難者遺書特展」,因而與蔡前輩相識,她在書中寫到,「看著眼前這位溫暖謙遜的長者,我好奇他是如何轉化、昇華那一段黑暗殘酷的過去,淬煉出如此向陽、堅毅卻又敦厚的人格?」游珮芸認為,活在自由的年代,人們不見得了解戒嚴時期的歷史,「這部作品除了反映大時代歷史,也要鮮明的刻畫角色,展現紛亂的時局下,盡力過好每一天的態度。」而蔡前輩經歷過人生種種磨難,其風範足以成為年輕人的楷模,透過人物來認識台灣,或許也是大眾較易理解的方式。

以生動的語言

交織出時代的複雜性

以蔡焜霖的生平為時間跨度,《來自清水的孩子》首冊定名「愛讀冊的少年」,描繪蔡焜霖童年及青少年生活,1935年清水大地震災後重建、日治時期求學記憶,戰火下的艱困生活。第二冊「綠島十年」,記錄蔡焜霖值班時忽被憲兵隊抓捕,經過暴力審訊、刑求逼供、羅織罪名的自白書,爾後遣送至火燒島新生訓導處(集中營)進行勞動與思想改造。苦不堪言的獄中生活令人惶惶不安,唯有新生間互相支持的患難情誼、對家人們深切的思念,使蔡焜霖在黑暗中仍懷抱希望。

第三冊「《王子》時代」,出獄後,蔡焜霖求職備受干擾,兒時渴望成為老師的夢想反覆遭現實體制打擊,他以當時的禁歌〈補破網〉傳遞受難者心聲。婚後,蔡焜霖與妻子終身相守的情感,培育台灣年輕漫畫家、創辦本土兒童雜誌、資助紅葉少棒參加全國賽事,成為守護孩子夢想的教育家。1966年,連環畫審查制度卻導致大量漫畫家失業,重創台灣本土漫畫。第四冊「化作千風」,1970年代末期,人民對自由民主的強烈渴望及追尋,促使台灣政治環境變遷、改革聲浪四起,蔡焜霖始終心懷故友,退休後,他積極參與五十年代白色恐怖政治受難者平反活動,書寫自己與難友們的經歷〈青春の墓標〉(〈青春的墓碑〉,1999年載於《聯合副刊》),蔡焜霖帶著家人回到綠島,長期擔任人權志工。

《來自清水的孩子》人物對白運用日語、台語、華語,以生動的語言交織出時代的複雜性與日常生活感。周見信則透過鉛筆手繪、數位版畫、漫畫網點與寫實拼貼,以多元的畫風綜合呈現蔡焜霖的人生歷程及時代氛圍,分鏡構圖細膩、文學意象豐富,紅蜻蜓與轟炸機在高空交疊、野百合在山崖綻放,透過圖像語言帶出幽深的想像空間。

今年,法國吉美博物館第7屆「愛彌爾.吉美亞洲文學獎」(Prix Émile Guimet de littérature asiatique)新設立「圖像小說獎」(Roman graphique),首獎即頒給《來自清水的孩子》(法文版Le fils de Taïwan),評審團認為,「這部作品有如紀念壁畫(fresque mémorielle,浩瀚的文學作品),極度準確的描繪台灣的個人歷史與大時代歷史的複雜交織。」

授予反映時代重要問題的小說

吉美博物館專門收藏亞洲藝術品,2017年起設文學獎,關注以當代視角看待亞洲的文學作品,獎勵近期在法國翻譯出版的亞洲作家原創作品,授予反映時代重要問題的小說:言論自由及良知、身分認同與集體歷史、普世價值、公民意識和重大環境問題,彰顯亞洲文化在法國及歐洲日漸重要的地位。獎項規定:一、得獎作品為法文譯本;二、原著作者須來自博物館的專業地理領域;三、法文譯本須於前一年在法國出版;四、原文版在其國家出版的年限須在十年之內。每年由閱讀委員會初選五到十件作品進入複選和決選。

評審團由吉美亞洲藝術博物館及其合作者共同組成,本屆主席為作家、記者及製片人勞爾‧阿德勒(Laure Adler),成員包含吉美博物館館長雅尼克‧林茨(Yannick Lintz)、無國界記者組織主席韓石(Pierre Haski,德法公共電視台播映紀錄片《我們是台灣》Nous sommes Taïwan導演)、作家及漢學家尼古拉斯‧伊迪爾(Nicolas Idier),有「漫畫界法新社」之稱的法國漫畫網站ActuaBD.com總監迪迪耶‧帕薩莫尼克(Didier Pasamonik)、作家及鍍金門宮(Palais de la Porte Dorée,現為國家移民史博物館所在地)公共設施總監康斯坦絲‧希維埃(Constance Riviére),日本詩人及翻譯家關口良子(Ryoko Sekiguchi)。

本屆小說獎得主為韓國作家韓江(Han Kang)《永不告別》(Impossibles adieux),小說以「幻肢痛」(phantom limbpain,已截除的殘肢仍感疼痛)和飄落在亡者臉頰的白色雪花等情感意象,細緻揭露1948年11月至1949年期間,發生於韓國的黑暗歷史「濟州四三事件」,那年冬日,三萬名百姓在濟州島上慘遭大屠殺。韓江以感性、冷靜,充滿隱喻和象徵的文學筆法,直面殘酷的創傷記憶,在生死攸關的苦痛中探問愛的極限。《永不告別》既是兩位主角間的友誼頌歌,亦是面對遺忘最有力的控訴。評審團推崇並肯定這部作品,「韓江寫出的詩意宇宙能鼓勵讀者發現其他韓國作家的作品。」

進入複選的小說還有兩部:一部是印度裔作家薩爾曼‧魯西迪《勝利之城》(La cité de la victoire),小說起源於14世紀南印度古老史詩,九歲孤兒潘帕‧坎帕納試圖完成女神託付給她的使命,在父權世界追求男女平等,女神透過潘帕‧坎帕納之口說話,賦予她不可思議的力量,在魯西迪筆下化作融合愛情、冒險及神話的傳奇故事。另一部是日本作家河崎秋子(Akiko Kawasaki)《馬與風》(Des chevaux et du vent),河崎秋子出生於北海道,在牧場工作,自然在她的小說中扮演核心角色。小說主人公蘇特佐是人和馬的孩子,母親懷蘇特佐時被困在雪地裡,於是親吻馬、吃掉馬肉才得以倖存,自然的犧牲同時是一份禮物,蘇特佐家族的命運與馬的連結密不可分,小說描繪好幾代養馬人的故事,是一首獻給馬群的情歌。

本屆進入複選的圖像小說另有韓國漫畫家馬榮伸(馬英信)《媽媽們:清潔工媽媽與她們的第二人生》(Les Daronnes),描繪年過五十的媽媽們凌亂不堪的寫實人生,她們都在愛與人際關係的逆境中掙扎、嘶吼,她們的生活不總是快樂。本書根據作者母親的自白日記改編而成,馬榮伸以幽默而荒謬的筆法,訴說這個時代的媽媽們不為人知、獨立且勇敢的心聲。入圍初選的《修那之旅》(Le voyage de Shuna)則是日本導演宮崎駿早期創作的圖像小說,靈感來自於西藏民間故事,描繪一位年輕王子尋找穀物的冒險之旅。

黃錦樹《雨》獲2021年小說獎

回顧歷年小說獎得主及其作品:

2017年印度裔作家拉納‧達斯古普塔(Rana Dasgupta)《首都德里》(Delhi Capitale),一場文學漫步和哲學反思,描繪德里城市人口爆炸的起源和資本化的影響。

2018年韓國作家黃皙暎(Hwang Sok-yong)《夕陽下》(Au soleil couchant),講述房地產致富的主人公來到生命盡頭,想起無止境的追求而拋棄的人事物,城市景觀惡化及其中涉及的徵收暴力,英文版At Dusk亦入圍2019年布克獎(The Booker Prizes)。

2019年日本作家宮下奈都(Natsu Miyashita)《羊與鋼之森》(Une forêt de laine et d'acier),在充滿生機、呼吸和歌唱的森林裡,青澀的調音師聆聽鋼琴傳遞出的悲歡樂音,摸索著內心的共鳴,尋覓童年時期在森林中感受到的和諧,記憶中的美麗事物。

2020年中國作家方方(Fang Fang)《軟埋》(Funérailles molles,肉身直接葬於泥土),靈感來自真實故事,隱晦暗示一名女子所經歷的痛苦事件,小說超越土地改革隨之而來的悲劇框架,在難以捕捉的歷史真相下,反思遺忘的誘惑與記憶的責任。

2021年馬華作家黃錦樹《雨》(Pluie),「把我葬在這塊土地上,洞我挖好了,我選擇立葬,頭上腳下。」「無邊無際連綿的季風雨,水獺也許會再度化身為鯨。」叢林裡下著雨,彷彿沒有白天沒有黑夜,沒有開始也沒有結束,夜裡狗狂吠,洪水、暴風雨,日本人入侵,死者與靈魂,在神祕的叢林相遇。

2022年印度作家舒班吉‧史瓦盧普(Shubhangi Swarup)《寂靜的緯線》(法文版書名Dérive des âmes et des continents,英文版原名Latitudes of Longing),一位研究樹木的自然學家,一位知道如何安撫憤怒的大象、預測地震,與樹和鬼魂交談的女巫,這對新婚夫婦搬進安達曼群島殖民時期古宅,試圖互相了解。島嶼、斷層線、山谷、高原雪漠,土地的記憶,愛與連結的渴望,小說爬梳南亞次大陸歷史,重新檢視人、神話、科學、自然之間的關係。

而台灣作家吳明益《天橋上的魔術師》(Le Magicien sur la passerelle)、紀大偉《珍珠》(Perles)、張貴興《野豬渡河》(La traversée des sangliers),則分別入圍了2018、2021、2022年小說獎。

黃錦樹《雨》獲2021年愛彌爾.吉美亞洲文學獎的小說獎。(圖/寶瓶文化提供)

一部尪仔冊

提佇手中就知影伊ê重量

撰文此時,《來自清水的孩子》兩位作者正好在美國大學校園及紐約公共圖書館巡迴講座,目前海外版本已翻譯成英文、法文、德文、義大利文、日文、韓文、阿拉伯文,七種語言,獲頒台北國際書展大獎、金鼎獎、金漫獎、德國青少年圖書館白烏鴉獎(The White Ravens)、美國弗里曼圖書獎(Freeman Book Awards)、GLLI青少年翻譯圖書獎等國內外獎項。

一部尪仔冊提佇手中就知影伊ê重量(一部漫畫拿在手中就知道它的重量),我慢慢的讀完這套書,又想起游珮芸老師所言:「希望能讓世界上更多人看到台灣的故事。」這片土地的故事便是我們謹記的未來。

加入 琅琅悅讀 Google News 按下追蹤,精選好文不漏接!
國際文學獎巡禮

逛書店

延伸閱讀

李進文/貓趴在一旁聽人交談

蔣勳/懷念,摩羯小黑(下)

探照燈

幾米/空氣朋友

猜你喜歡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