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紹宇/《五月雪》:無名無姓的存在,無聲無息的控訴
在元代雜劇的經典劇目中,被誣陷殺人的竇娥含冤而死後,六月天降下飛霜,是為「六月雪」。1969年的馬來西亞,竇娥的冤魂以不同面貌再現,在那熾熱的南國境內,無形的雪卻淹沒每個受困的人。通往真相之路的窒礙,也讓將近半世紀前的那一晚,始終沒有迎來黎明。
馬來西亞導演張吉安是當今華語影壇相當受矚目的創作者,科班出身的他不急於拍片,在影視產業打磨十餘年後,憑一鳴驚人的出道作《南巫》進入眾人視角。他的作品充滿氛圍感,雜揉在地民俗傳說與現代敘事元素,在迷人的曖昧性中流瀉濃厚熱帶氣味。
若說《南巫》是張吉安拍給邊界家鄉的一篇寓言,那麼《五月雪》則是他對家國傷痕的憑弔。從2018年的當代回看1969年5月,彼時馬來西亞正舉行獨立後的第三屆全國大選,沒想到反對黨首次超越當權的華巫印聯盟政府。縱使開票結束,雙方陣營緊張局勢卻愈升愈高,最終在五月十三日那天演變為暴力衝突。該事件最後讓馬來西亞進入長達二年的緊急狀態,傷亡人數各說紛紜,但普遍以華人受害者占多數,反映馬來人與華人之間的對立,後稱「五一三事件」。
全片結構分為「兩折」──以「竇娥」與「阿英」二段章節講述這起事件,並藉女孩阿英的視角,望見政治、種族與宗教差異,如何化作仇恨降臨在個體身上。描繪政治事件,張吉安不將鏡頭對焦於暴力,也不追求戲劇張力較高的再現,反倒有意模糊指涉,此做法可能有觀點局限之虞,但使作品比起指控,更像是帶著距離的旁觀。
那些在五一三喪生的受害者,最後長眠於雙溪毛糯麻瘋病院旁的亂葬崗,一生換來一座無名墓碑,與社會數十年的恐懼噤聲。自從張吉安初次來到亂葬崗,每年清明與五一三前後都會造訪墓園,加上長達十七年訪問受害者家屬的口述紀錄與田野調查,彷彿是他探尋事件緣由的漫長溯回,也因而催生短片《義山》(2017)與《狼牙的御女》(2022)。這些短片無論在議題上,抑或藉民間習俗埋藏暗喻的敘事方式,皆能窺見長片《五月雪》的影子,也是張吉安一步步刻畫五一三時代景象的足跡。
《五月雪》是一部描繪著「困」的作品──政治受難者的困,國族社會的困,以及不同世代女性地位共有的困頓。由萬芳飾演的阿英,小時候因父親重男輕女,不帶她去戲院看電影,卻諷刺地使阿英成為那個留下來的人。為人妻的她,仍逃不出卑微地位的囹圄。在族群上,在性別上,電影靜觀那些位處邊緣的人們,儘管只是為了活著,都要奮力地──甚或是僥倖地──乞求命運的慈悲。
五月雪依然飄揚,降於鮮血染紅之地,降於無人知曉的亂葬崗,也落在恐懼未褪的心上。半世紀過去,困境如鬼魅般籠罩大地,電影也成了某種竇娥化身──而那些無聲無息的控訴,來自無名無姓的存在,我們是否有聽見呢?
加入 琅琅悅讀 Google News 按下追蹤,精選好文不漏接!逛書店
延伸閱讀
猜你喜歡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