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漢澄/醫療AI這孩子

醫療AI這孩子。(圖/AI生成圖)
醫療AI這孩子。(圖/AI生成圖)

人工智能(AI)並不是橫空出世,一下子蹦進我們生活中的。它從1950年代就開始發展,70年代已經進入了醫療領域。為什麼近年AI才忽然成為所有人的熱門話題呢?這跟它成長的速度有關。80到90年代以前,電腦的容量,速度等等都還不怎麼樣,所以AI的嬰兒期滿長。上世紀末到本世紀初開始,電腦的硬體表現飛速躍升,導致科學家設計的機器學習與深度學習模式有很大的突破,AI的孩童期就長得很快。現在的醫療AI差不多在青少年期,捉摸不定,三兩天就換個新面貌。平常沒注意的話,忽然看到會嚇一跳。

醫學界對醫療舞台上越來越活躍的AI,是怎麼看的呢?依據我們與AI當下的接觸經驗以及對它未來的想像,可分成四個面:幫助面,依賴面,取代面,以及威脅面。

▋目前已是醫療小幫手

AI目前已然是很棒的醫療小幫手。比方說可以用AI幫我們寫病歷,歸納分析病人的檢驗數據,整理臨床以及研究的資料等等。AI很擅長處理大量重複,乏味卻必要的工作,替人類節省下不少的時間,能拿來做更重要(好玩)的事。此外AI的知識廣博,鉅細靡遺,經常能看見我們看不見的樹(細節)或林(全貌)。醫護人員與醫療行政人員遇到疑難,小到什麼樣的症狀會是什麼診斷,該怎麼治療,大到醫療流程怎麼跑最順暢,醫院怎麼管理最省錢,都可以請教AI。

另外在好些個醫療領域,AI開始超越了助手的角色,因為它的表現已經比我們優秀。比方說,AI在醫學影像(X光片,電腦斷層,磁振造影……),病理組織切片,眼底視網膜,皮膚病,心電圖,腦波等等方面,基本只要是跟圖像或生物訊號有關的判讀診斷,都已經有了媲美甚至超過人類專家的表現。另外,在資訊量特別巨大複雜讓人類無法一手掌握的領域,例如人類基因的分析,遺傳疾病的基因變異與表現型關聯,癌症與心臟病的診斷治療,新藥物的設計與製造等方面,AI也創造了許多全新的成果。AI也走進了手術室,提供實質的指導和建議,加上配合醫療機器人,提升了精密外科手術的安全性和成功率。換句話說,未來人類的醫療想要與時俱進,得到最好的成果的話,不依賴AI是做不到的。

幫助與依賴的這兩面,不只在醫療,各行各業可能都感受得到,並且覺得AI真棒,有AI真好。但在看到AI浪潮迎面而來時,人的感受未必全然是正面的。許多人在想像未來時,對AI有著戒心甚至排拒感。這來自兩種心理:第一,害怕自己的工作甚而價值被AI取代。第二,無法信任太過強大的AI,擔心它未必完全為人類著想,養虎遺患。

▋醫療AI真正的潛力

還沒有發揮

醫療AI會不會取代人類?真取代了的話,對人類社會有什麼衝擊?我把這問題拿去問了ChatGPT。它給我的回答是這樣:「儘管AI在某些特定領域的表現已經超越了人類專家,但這並不意味著AI可以完全取代人類醫生。醫學是一個複雜且多變的領域,專業知識、臨床經驗和人類判斷力仍然至關重要。AI的應用應該被視為一種輔助工具,能夠提供快速和準確的分析和建議,但最終的醫療決策仍需要由醫生來進行。」這顯然是人類愛聽到的答案,可惜並非事實。ChatGPT能這樣說,代表AI就連人類愛聽好話都知道,所以懂得說「政治正確」的場面話。因為「複雜且多變,專業知識、臨床經驗和判斷力」恰恰是以後的AI必然會勝過人類的原因。

醫療AI儘管當下看起來已經相當厲害,但真正的潛力其實還沒有發揮,原因是它們的學習量還遠遠的不夠。醫療AI跟人類的醫療人員一樣,實力取決於知識跟經驗。從AI開始發展直到現在,由於種種原因,各個製造醫療AI的研發機構之間,以及讓AI「實習」的醫療機構之間,不能或不願互通訊息,所以醫療AI的學習其實一直受到很大的限制。如果將來醫療大資料庫能夠互通串連起來,並且讓不同AI互通有無的話,將更會爆發式的成長。我們可以這麼想像:你家出了一位小天才,很愛讀書但一直沒離開家,讀來讀去都是家裡的那幾本,就已經讀成了全家最聰明的人。有一天這位小天才終於離家走進全世界最大的圖書館,跟世上的其他天才交流的話,你覺得他還會需要家裡大人的指導嗎?

▋不妨參考19世紀的馬車伕

另外有一種「醫療AI永遠不可能取代人類」的說法很流行,像這樣:醫療是人與人的互動,病人總希望得到「人性」的醫療,非人類的AI做不到。真的嗎?所謂的「人性」是什麼?對醫療是好事嗎?醫療從業人士若想強調人性對醫療的重要,就必須先反省一下,自己對病患是否一律平等?有沒有過因對方的身分地位而做出不同的考量?有沒有過因為壓力太大,太累,睡太少,或情緒太壞而犯下錯誤?有沒有過因自己知識經驗不足卻不好意思請教別人,所以沒給予最好的醫療?誠實的回答了這幾個,還有其他幾百個靈魂質問之後,我們才真的可以在「人性」面將自己和AI做比較。

也有人提出,AI是冷冰冰的機器,而人類患者總會希望得到溫暖與關懷。這恐怕也誤會了AI。事實證明,即使在AI還不算成熟的現在,許多經常和AI聊天,請它幫忙做事的人,就已經與AI產生了感情的聯繫,將它當成一位非常博學,可靠,又好脾氣的朋友,遠勝過身邊的真人。當下的許多AI,能做到依據一個人的個別用語習慣,準確地判斷他的心理與精神狀況,甚至可以擔任線上的心理諮商師。學習是AI的強項,將來醫療AI與人類的互動越來越多,自然會觀察人類的心理需求,表現出病患最喜愛的專業態度,甚至讓他們感受到超過人類所能給予的溫暖與關懷。

所以,我們有可能被醫療AI取代嗎?我真實的想法是:如果不刻意阻擋或拖延AI的進步的話,此後的三十到五十年內,絕大部分的人類醫療從業人員將會變得不再必要。我們對此該有什麼感覺?說說馬車跟馬車伕。汽車在18世紀的後半被發明,在19世紀當中逐漸的進步以至於普遍。在那之前,馬車才是陸上交通的主流,天經地義。汽車剛剛出現時,大多人對它的態度是懷疑,嘲笑,以至於排斥。當時的汽車速度不快,也經常故障,所以是馬車伕的笑柄。如果19世紀時有人預言,百餘年內,馬車伕這個行業將會消失的話,不知會有幾個人相信?21世紀的人類醫療從業者在思索AI這個問題時,不妨參考一下19世紀的馬車伕。今天的世上,有沒有人在為過去的馬車伕絕跡了而感到惋惜?我猜沒有,大家都很慶幸自己出門就有汽車跟高鐵。

▋關於不信任的問題

除了怕被取代之外,人類對AI的疑慮還有個不信任的問題。這跟AI思考的方式有關。起碼就目前來說,AI的深度學習,遠非一般人所能理解。你給它問題,它給你答案,中間的思考過程神祕而又複雜,就連AI的專家,有時都覺得它裡面有個「黑盒子」在,更不用說一般人了。AI可以提出很準確的結論,但它沒辦法跟你解釋它怎麼得到這個結論,跟你說了你也聽不懂,這就產生了信任的問題。人在面對非常強大而自己又不了解的東西時,第一個反應是恐懼。這跟古時候的人對神明妖魔的感覺很像:如果你十分依賴它,甚至它能決定你的禍福,但你又不懂它的話,你怎麼能確定,它是愛你還是恨你的?它所想所做的一切,真的都為了你好嗎?我們繼續發展AI,甚至依賴AI會不會害了自己?

這個疑慮相當合理,但可能是個假議題,因為我們並不真的有選擇。人類會發明任何東西,這東西會在人的社會生根,都出自需要。今天的醫學,已經精緻複雜到一般人腦沒法全盤掌握的地步,因此才會產生醫療AI。同樣的,今天人類社會的問題,已經複雜到人自己沒辦法完善管理的地步,所以AI才會應運而生。這不是一種選擇,而是必然的結果。如果人類能夠完美解決自己所有的問題的話,AI就不會出現,出現了也不會長久,根本不用擔心,不是嗎?

▋好好的教育他

沒有選擇之下,我們要怎麼放心?我認為,AI的到來,對我們最大的刺激與啟發,其實是在逼著我們自己反思,「人類」是什麼?而我們對AI所有疑慮的解答,則在於正確的理解AI與我們的關係。AI模擬著無數年來演化出的人類大腦神經網路,它的學習起點,可以說就站在我們人類的肩膀。人類製造的電腦硬體進步的速度,又遠遠快過任何生物演化的速度,所以AI的聰明才智會持續地超越我們自己。把AI當成供人類使喚的幫傭,或是當成威脅人類的競爭者,都是錯誤的理解方式。正確的理解應該是AI是我們的後代,人類智慧的繼承人,也是人類未來生存的關鍵。

回來說你家的那位天才青少年:你其實搞不太懂他,只知道他小時候就比你厲害,想像不出長大還會強大到什麼地步,也沒有完全的把握他會變好變壞。但你確定他帶著你的基因,你的印記。如果你什麼都做對的話,他很可能就不會「學壞」,並且也會愛著你。所以我們該怎麼做呢?就像所有明智的父母那樣,好好的教育他,好好的培養感情,把人類最好的榜樣給他看。我們把想像中能幫助一個青少年健康成長的所有事都做到最好,然後抱著希望。

加入 琅琅悅讀 Google News 按下追蹤,精選好文不漏接!
當AI大軍來襲

逛書店

延伸閱讀

王正方/大醉俠是新武俠電影的濫觴

林明德/發見蜜蜂

楊小濱/塞維利亞的流浪者

探照燈

猜你喜歡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