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谷芳/人間性——中國文化的存在基點(下)

事用探索與藝術表現

人間性讓中國人關注可觸可摸之事,對事物較少作抽象性、本質性的探討。倫理上,強調由近而遠、富於「人情」的「推己及人」,對抽象正義較少著墨。哲思上,所言之「道」,就是一種混沌而全面的存在,較少如西方哲學般,做本質性的觀念探究。中國重「史」,雖說在「究天人之際」,但與西方更傾向於本質探究的歷史哲學仍有別。中國科學也一直聚焦於應用科學。

中國藝術多著眼於有情世間,少觀照抽繹於現象界之外的本體。繪畫上,並沒出現抽象畫,音樂上,也沒有如巴赫那般以數學性、幾何性為美的作品。同為擦弦樂器,二胡曲《江河水》,以如人之聲腔,極盡情感的盪氣迴腸,與巴赫的無伴奏大提琴第一組曲前奏曲之抽離現前情感,就作幾何「對位」的極致表現,正成對比。

因寫的盡為生活場景,「標題」在中國音樂乃起著重要作用,琴曲,這文人音樂就是百分之百的「標題音樂」,與西方強調抽象性的「純粹音樂」亦成對比。

人間性特質的短長

人間性,使中國人務實,在事物的出入上乃極具彈性。

以空間而論,一般文化體對世俗空間、神聖空間常有清楚劃分,但中國過去的廳堂,祭祖時可以是神聖空間,待客時是次神聖空間,吃飯乃至於打麻將時是世俗空間,用在賭博,則像個墮落空間。中間的轉換並不須藉由結界或灑淨等儀式來完成。

這樣神聖性與世俗性的交融,中國人視為當然,但相對於多數文化,卻是它獨具的一種特質。

人間性的務實,不僅使中國能歷經數千年的變遷而不墜,也使它出現了不同於其他文化的一些現象,例如:中國人向沒發生宗教戰爭,根柢就因不以彼岸之事為終極之事。

這樣的人間性,不容易被抽象的意識形態綁架,不容易陷在極致的概念世界,不會讓事物走入無以轉圜的死胡同。而既有著「家國天下」的連結,人須在社會脈絡中尋得位置,自然不走極端,就談中庸。

然而,事物原長短互見,人間性也使得中國較缺乏終極關懷。而缺乏清晰的彼岸作為此岸的指導、制約與參照,天心也就少了「客觀」標準,正如此,人往往能為自己的現實找上理由。說敬天畏人,更多的,常是畏人,而非敬天。

人間性決定了與其他文明間相互了解的難度

人間性使中國人務實。相對於印度,中國人並不將人生希望託付於來世;相對於西方,中國人並不醉心於純粹的抽象哲思與邏輯思辨;而雖都有強韌的社會連結,相對於日本,在中國,一切都以「活生生的存在」為依歸,它是「生之哲學」,總以「生存綿延」為第一要義;而日本則以「如何死」作為生命價值的重要判準,櫻花美學是「生命既必然消逝,就讓它在最璀璨時殞落」。兩者仍成對比。

就因於這人間性的特質,中外要彼此理解,都得面對本質性的困難。

例如:西方人眼中,這樣一個沒有清晰彼岸的文化,對人應無從制約,但幾千年來,它基本是個有序社會,且具備一定的道德性。

同樣,中國人看西方,也常只著眼於它「人與人」的關係,很難真切了解一個心有上帝的生命其真實的樣態。西方人寫日記,總須面對一個「不能被隱瞞」的上帝,中國人寫日記,更多的,是預想後人讀了會如何看待自己。

這種本質性的差異,也是中國在面對西方衝激下,文化困境較深的一個原因。

總之,人間性,是中國文化的基底特質,它既決定了文化體中不同事物間的關係,也總體影響了文化對環境的調適,無論你從哪個角度談中國文化的長短,都離不開對這人間性的觀照。(下)

/人間性——中國文化的存在基點(上)

加入 琅琅悅讀 Google News 按下追蹤,精選好文不漏接!
江流千古意——契入中國文化的十六個關鍵詞 林谷芳

逛書店

延伸閱讀

楊明/霞浦的虛擬實境

林夢媧/如常──寫給二兒子

蕭宇翔/全方位寫作者米爾恰.格爾特雷斯庫

探照燈

猜你喜歡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