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延卿/你變平凡了嗎?

羅毓嘉。(圖/本報記者林俊良攝影)
羅毓嘉。(圖/本報記者林俊良攝影)

2023年2月24日「星期五的月光曲」文學沙龍,由作家陳青和羅毓嘉擔綱朗讀,徐珮芬主持。

羅毓嘉是財經記者,長期關注性別運動與人權議題,藉由書寫身邊人物的故事,盤整自己在想什麼,處理自己與世界的關係,去年出版散文《阿姨們》。他說寫作是一種療癒自己的過程,寧可相信這個世界還有更好的可能性。

羅毓嘉說寫作時,正在閱讀的書,無論是文學或非文學類,都會影響到他當下寫作的內容、斷句,甚至組織架構,讓他迷失在自己的文字裡。後來覺得以前擔心的、想要追問的事情,都不是那麼重要了。踏入社會之後,他這個文科生開始研究半導體技術和相關名詞術語,跑商展,逼自己學習新東西,經歷價值觀的洗禮。慢慢離開華美雕琢的詞藻,寫作風格有了轉變,關注的事情也不一樣了。他說,生活一直推著你去做一些你不願意做的事,克服一個難題之後又有新的難題來考驗你。關於自己寫得好或不好,他以前會把責任往別人身上扔,想從別人口中獲得答案,但現在覺得不需要得到別人的認同,想寫的時候就寫、不想寫就停。

大學畢業之後,陳青選擇在家寫作,過著學生般的生活,每天睡到自然醒,讀自己喜歡的書,在社交媒體上聊天,如果今天錯過寫作就明天再說。如今頭上冒出的白髮提醒著他已成年,到頭來卻不明白究竟文學是什麼?他發現,如果沒有經歷過現實生活的苦難與衝擊,就寫不出言之有物的內容。陳栢青最喜歡的東西是文學,而文學恰好建築在他最討厭的現實生活上。文學讓人痛苦,違反他想要舒服過日子的天性。對自己寫的東西不滿意或寫不出來的時候,他熬夜、睡不著、沮喪,但還是會回到書桌前繼續奮鬥。他覺得好像別的行業都有撇步、有前輩指引,但寫作沒有人告訴你什麼時候該怎麼辦,只有自己在霧中摸索,越寫越困頓。他每天愁思百轉,為寫不出東西所苦,總覺得缺少了一點什麼。

寫作遇到瓶頸時該怎麼辦?作家賴香吟建議陳青去談戀愛,可惜他忙著「想要寫作」,沒時間約會。

羅毓嘉的文學典範是楊牧,但他不想被叫作小楊牧──如果再怎麼寫,都只是被視為傳人或沿襲者,那就還沒成為你自己。他認為應該多花一點時間定義自己,活得更舒服、更發光。他思索,寫作是試圖逼近某個還沒到達的地方,我們可以爬一座名為楊牧的山,但何不讓自己也長成一座可供人仰望的山,又或者跳脫框架讓自己成為一座湖!

陳青認為,創作應該是對世界拋出疑問,文學應該有各種可能性。他想成為小駱以軍、小張愛玲、小楊牧……寫得像他們,進而取代他們,得到所有讀者的愛。他從學習別人的美學,慢慢培養出自己的風格,但依然不知道這樣有沒有寫得比較好?

徐珮芬注意到,她身邊的藝文圈朋友們大約三十五歲左右邁入轉型期,開始回首年輕時的狂放不羈,耗費大量心力談論自己日漸平凡。她感嘆寫作生涯好像一場馬拉松,有一雙隱形的手一直把終點線往前拉,不管他們跑得多快多遠,只是在追一條移動的線,卻碰觸不到終點。

面對新時代的生活,新時代的作家如何應對寫作這個古老的傳統技藝?陳青相信總會找到方法,因為他們就像病毒一樣,會持續進化。

陳栢青。(圖/本報記者林俊良攝影)

加入 琅琅悅讀 Google News 按下追蹤,精選好文不漏接!
星期五的月光曲-台積電文學沙龍現場報導

逛書店

延伸閱讀

朱德庸/here+there=朱德庸

聯副/瘂弦追思紀念會暨文學展

聯副/那些畫裡的人都有病:醫師的跨時空看診

張力/陌地生書簡──懷念瘂弦老師

猜你喜歡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