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天祥/英雄所見略同——關於伊丹十三的小插曲

日本導演伊丹十三。(圖/英屬維京群島商發行工作室股份有限公司台灣分公司提供)
日本導演伊丹十三。(圖/英屬維京群島商發行工作室股份有限公司台灣分公司提供)

能演能導能寫能畫的鬼才

2022金馬影展推出了日本導演伊丹十三的回顧專題,完整放映他十部作品。這位演而優則導並且能寫能畫的鬼才,在1997年意外過世。按照警方說法是為了對抗八卦雜誌對其不倫事件報導的抗議而以自殺表達清白,但對此持懷疑態度者亦大有人在,其摯友兼妹婿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大江健三郎還因此寫就《換取的孩子》,把陰影溯及更久之前的青春時代。

伊丹十三導演生涯不過十五年。在離世四分之一個世紀後,他那兼顧娛樂性的藝術手法、揭發社會醜態不假辭色的批判態度,以及用喜劇包裝的理想主義,依然有著打動人心的力量。影展過後,《葬禮》(1984)、《蒲公英》(1985)也上了院線。

《葬禮》確立伊丹作品的風格

《葬禮》是伊丹十三首部編導的長片,描述一對演員夫妻在拍攝廣告時,突然接到妻子的父親心肌梗塞驟逝的消息,處理後事雖然只有幾天,但有些人際關係已經疏遠,有些習俗觀念相互矛盾,繁瑣的儀式要如何被忙碌的現代生活給消化?還要解決各種不速之客及突發狀況,都讓這件原該悲傷沉重的事,變得愈來愈荒謬好笑。

演了二十多年戲的伊丹十三,妻子宮本信子也是名演員,1983年九月宮本喪父,負責主導治喪事宜的女婿伊丹服完喪後,有感而發,隔年一月寫出這個劇本,並於六月開鏡,主要場景就在湯河原的伊丹自家。起初沒人看好,反而是經營甜點老店「一六本鋪」的同鄉玉置泰大膽投資(之後順理成為每部伊丹十三作品的監製),結果不但賣座鼎盛,還一舉囊括日本金像獎最佳影片、導演、劇本等大獎,確立了伊丹作品的風格。

《父後七日》也被《葬禮》影響?

《葬禮》在台上映,眼尖讀到宣傳文字提及:「《葬禮》的誕生不只影響《送行者:禮儀師的樂章》,也深深影響台灣電影《父後七日》。」前者我不確定,後者卻教我忍不住好奇。

《父後七日》原是劉梓潔獲得 2006 年林榮三文學獎散文首獎的作品。描述父親從病院返家嚥下最後一口氣到出殯這七天的種種,伊丹十三的《葬禮》則只有三天。兩片皆以主角第一人稱(女兒/女婿)來講述籌辦喪葬的過程。敘事結構與觀點上確實具可供聯想之處。但相較於《葬禮》對現實的直視,《父後七日》除了有傳統禮俗與事件現場的幽默衝突(放情色書刊陪葬、靈堂掛合成照片、女兒對「哭爸」這句話的深刻體會,以及職業「孝女」哭再慘也不脫妝的自信),但關鍵時刻總不忘來記通俗劇(melodrama)式的回憶感懷,以肯定血濃於水,笑中帶淚。

為了確認,我寫電郵給劉梓潔詢問電影《父後七日》在構想或拍攝期間有參考過《葬禮》嗎?梓潔說她雖然很喜歡伊丹十三,但在創作《父後七日》之前只看過《蒲公英》;慎重其事,還特地與當時雙掛導演的王育麟確認,他們在討論過程中從沒提到過《葬禮》。

《蒲公英》大玩類型電影與敘事結構的遊戲

類似的「誤會」也在伊丹十三的《蒲公英》發生過,這次「聯想」太多的人是我。這部電影的主線在描述繼承亡夫拉麵店卻經營不善的寡婦,在一個懂吃的卡車司機相助下,展開驚奇不斷的學藝過程。但電影演著演著會不時岔出去講別的事,譬如女主角為了鍛鍊體能而去跑步,休息時間遇到一群西裝筆挺的男士經過,鏡頭突然不睬主角而是跟男人們進到飯店的法國餐廳,上演一場從點餐綻開的階級矛盾;再隨點完餐的侍者出去,見到一群日本淑女正在學吃義大利麵的禮儀,最後卻忍不住狼吞虎嚥;再從擦肩而過的送餐員,帶到客房裡藉食物助興的情色男女;然後才像調皮的孩子貪玩過後還記得回來,重接到主線,故事繼續。這種情況三番兩次,看似岔題但都不離飲食種種,讓影片不只是美食奇觀加練功奇譚,也探討了飲食與階級、情慾、禮俗的關係,更大玩類型電影與敘事結構的遊戲。

片中各種插筆,有則是描述一個打扮貴氣的老太太每到超市快打烊前才登門,趁沒什麼人,看到軟的東西就捏,宛若強迫症;從起士、甜點到水果,無一倖免。超商老闆則像貓捉老鼠似地和她躲迷藏,氣喘吁吁過了好幾關,才終於用蒼蠅拍「打」她個正著。這讓我聯想到陳玉勳的《愛情來了》(1997),黃子佼飾演的怪怪青年油頭垢面跑到西點店對各式麵包動手動腳的舉止。但他更混,不但跟邱秀敏飾演的老闆娘大小聲,還趁人不注意,把嚼過的口香糖塞進麵包裡。我一直以為陳玉勳是受到伊丹十三影響,求證的結果也是「想多了」。他拍這部片時根本還沒看過《蒲公英》,亂捏食物的點子是來自歐巴桑在傳統市場秤斤論兩時總喜歡對商品捏捏敲敲的舉止。

侯導1980年代也不識小津安二郎

這有點像侯孝賢在1980年代剛引起外國影評關注時,談他必言及日本大師小津安二郎(1903-1963)。然而彼時侯導根本不識小津其片,反倒是老看人這麼寫或被人推薦,才找來瞧瞧,只是一看就迷上了。日後不僅教主事的台灣電影文化協會辦了小津安二郎的回顧展,日本在紀念小津百歲冥誕時也不內舉而是邀他執導了《珈琲時光》(2003)。堪稱美事。

論者尋根探源,若想斬釘截鐵,還是需要慎察,否則對作品不公。作者被相提並論,也無需忿忿不平,除非被指為抄襲模仿,不過就是英雄所見略同!

加入 琅琅悅讀 Google News 按下追蹤,精選好文不漏接!
聯副電影院 聞天祥

逛書店

延伸閱讀

陳淑瑤 /湖泊(下)

聯副/詩與遠方

陳其豐/遭遇時刻:共振與敘事

薛好薰/神與遊隼

猜你喜歡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