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靜宜/編輯的寶物:所有一往直前的傻氣執念,都源自對書的愛

黃靜宜與她編的書們。(圖/賴小路攝影,鏡好聽提供)
黃靜宜與她編的書們。(圖/賴小路攝影,鏡好聽提供)

僅留下一個小小的名字

前陣子看了一部韓劇,男主是位田徑明星,與擔任電影翻譯工作的女孩間發展出一段愛情故事。劇情雖有偶像劇的套路,但對兩種行業工作者的描寫,及不同成長背景的人之間如何互相探觸理解,處理得頗新鮮有趣。其中有個橋段我印象特別深刻:兩人第一次半正式約會,女孩邀請男孩去看「我的電影」,但到影片結束,觀眾都離席走光了,女孩還不起身。直到最後一幕,她盯著螢幕說:「我在這裡。」片尾名單最後一行跑出電影翻譯的名字。啊,我懂,懂她說的「我的電影」,以及完整看到作品最後那滿足的表情。

編輯的心情往往也是如此。參與了一本書的整個旅程,最後僅留下版權頁上一個小小的名字。但逛書店時不自覺會去巡梭「我的書」,看見被漂亮醒目陳列著,看到被專注沉醉翻讀著,彷彿自己也被讚美了。相對的,若是作品被冷落、被指正,甚至被誤解,如同自己也被重重K包一般。從事編輯工作數十年後,依然保有這樣的心情起落波動。有時會想,這份對書的傻氣執念,會不會就是編輯人最珍貴的寶物?

要做就做歷久彌新的書

我的父母都是資深廣播人,經歷過聲音媒體當紅的黃金時代。我人生中第一份編輯任務,其實是協助節目主持兼製作人的母親,從聽眾寄來的上千則情書徵文中挑選出百多篇,然後自行揣摩做了校潤稿、下標題、畫插圖(參考一本綠皮插畫事典上的可愛小圖)等等後來才知是所謂「編輯」要做的事,土法煉鋼地編(變?)出了一本情書集。記得書名取作《愛的寄語》,封面上有一個女孩的側臉和一顆紅咚咚的愛心。這本小書的誕生可說是廣播時代的獨特產物,據母親回憶,當時聽眾反應非常熱烈,不僅再版多次,還推出續集,我甚至還跟父母去參加了一場聽眾因靠情書集告白成功而舉行的婚禮!記得那年我小學剛畢業,準備升國一。嗜讀少女訝然發現,原來書不僅對自己有力量,對其他人也會產生影響。

大學念大眾傳播。大四下學期,教雜誌編採的老師問大家畢業後想做什麼(各言爾志的意思),多數人不是想進報社雜誌社當記者,就是想當電視主播(追隨知名學姊李艷秋和沈春華的腳步),只有我,低聲說自己喜歡書當出版編輯應該不錯。優秀記者出身的老師明顯不以為然,淺笑道:「編書只是做校對有什麼意思?妳要更有企圖心一點嘛。」終究我沒聽老師的話,畢業前考進漢聲出版社,就一頭栽進出版編輯人的世界,不知不覺數十年過去了。

漢聲強調田野與動手實作的編輯訓練打開了我對書的視野與胃口,圖文整合的表現手法與對於經手內容不理解便不能放過的基本態度更奠下一輩子受用無窮的編輯工作觀。幾年後進入遠流出版台灣館編輯室,再次跟隨之前漢聲的前輩莊展鵬和黃盛璘一起做書,開始認真思考「一本書為何而做與為誰而做」及「出版人與所在土地有何關係」,和許多多才多藝的夥伴展開了一系列本土企畫自製主題圖書的編輯旅程。

那是一九九◯年代,台灣社會有一股剛解脫束縛的草莽生鮮氣息,還有對自身文化認同想積極探索的深切渴望,台灣館在那十餘年間從「台灣深度旅遊系列」「觀察家入門圖鑑系列」「歷史照相館系列」「台灣圖典系列」等……企劃製作了無數叫好也叫座的本土主題文化圖文書。這些書許多是從零開始,編輯從研讀資料與請益專家發動,歷經企畫、田調、編採寫、繪圖、攝影、美術設計……動員龐大,且製作經年。推出後總是回響熱烈,不僅得獎無數,而且都有數萬至十數萬的銷售量,迄今二十餘年許多仍存活於書市與愛書人的書架上。有幸經歷這段出版黃金歲月的我,因此相信書的生命確可久久長長,也種下執著,要做就要做歷久彌新的書。

《老派少女購物路線》榮獲誠品閱讀職人大賞,黃靜宜(右二)和夥伴們與作者洪愛珠(左二)開心合影。

只做台灣會不會走不出台灣?

二◯◯九年起,因為期望自己的工作信念與生活價值觀更貼近,起心動念企畫了一個新書系名為Taiwan Style,希望藉由出版,從生活者的角度去探索台灣的風格與美學。這個書系一開始就決定不穿制服(破除書系的刻板印象,也展現對選題的開放視角),沒有類型局限(有文學非文學甚至還有漫畫),歡喜個性鮮明的表達,接受從實踐中尋找答案,不論寫作新人或創作力旺盛的資深作家都歡迎。

起步從一本由碩論改寫、張尊禎的《台灣糕餅50味》展開,陸續推出劉克襄的《11元的鐵道旅行》《男人的菜市場》,陳淑華的《島嶼的餐桌》《彰化小食記》《灶邊煮語》,洪震宇的《旅人的食材曆》《風土餐桌小旅行》《風土經濟學》,范欽慧的《搶救寂靜》,阮光民的《用九柑仔店》《東華春理髮廳》,洪愛珠的《老派少女購物路線》,賴青松、楊文全的《半農理想國》……等,迄今為止已出版超過八十種圖書,每一本都有對在地文化深刻的爬梳與理解,也有生活者獨特的觀點與實踐。

最高興的是,此系列選書許多售出了外語版(包括日韓泰中德等,尤其簡中版比例極高),也有數件影視化的IP改作(如用九柑仔店等),企畫之初曾被質疑「只做台灣會不會走不出台灣?」的問號自動消褪了,顯然台灣人的生活美學已逐漸長出自己獨特自信的樣貌,甚至展現出動人的影響力了。作為主責書系的編輯,往往在巡覽書架上一本本深刻投注心血與愛的書時,不自覺會發出坐擁寶物的傻氣微笑。

編輯,就是我的孤味

新年伊始,面對疫後重新迎來的新時代閱讀人,編輯之心的確不免忐忑,但對書的愛情與信念將支持我們一如既往,勇敢向前。二◯二三年遠流台灣館推出的第一本書是,金馬獎最高齡影后陳淑芳的授權傳記《戲如妳:陳淑芳的孤味人生》,書腰上的文案援引了她接受訪談時說的一句話:「專心演戲就是我的孤味。」深深地打動了我。

就是這樣,簡單、純粹、無有遲疑。可以的話,我也想要如是說。

編輯,就是我的孤味。

加入 琅琅悅讀 Google News 按下追蹤,精選好文不漏接!
出版者言

逛書店

延伸閱讀

李律/身正還怕影子諧──諧音哏到底在魔性什麼?

洪沛澤/台式諧音,多語交響

探照燈

朱德庸/here+there=朱德庸

猜你喜歡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