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文欽/前衛四十,回首出版路

前衛出版社社長林文欽。(圖/林文欽提供)
前衛出版社社長林文欽。(圖/林文欽提供)

台語說:「一晃過三冬,三晃一世人。」想不到創立前衛出版社,竟然一做就四十冬。

我出生於雲林崙背,我的台灣意識啟蒙出自我的父親,他去南洋當過軍伕,戰後在虎尾糖廠擔任職員,身為國民黨員,卻常有意無意幹著反國民黨的事。我自己的經歷是讀書時,老師滿口外省腔,學生攏聽無,講母語還得被罰錢,高中曾三番兩次被教官軟硬兼施要求入黨,更對國民黨反感。虎尾中學時,曾主編過學校校刊,也產生當編輯的志向,畢業考上了文化學院中文系文藝組。

退伍出社會的第一個工作,就是到台北三民書局當編輯,劉振強老闆對我這個初出茅廬的小夥子相當器重,只做了三個月編輯,就升任主編。回想在三民的這段期間,除了編輯基本功,也培養了我作為出版人的視野與經驗,對往後出版社的營運有相當大的幫助。

▋創立「前衛」的由來

三民的關係企業東大圖書開設有「滄海叢刊」書系,專司文史類型圖書。因為我寫過小說,與許多本土作家有來往,老闆要我來策畫一套以台灣本土作家為主的文學書,名為「台灣老中青三代作家作品集結」,一共二十幾本書。

老闆既然給空間,我便著手進行編務,首先出版的有向陽、彭瑞金、吳錦發、林清玄、鍾延豪等人的作品,以及一個叫陳艷秋的女作家,後來還有葉石濤、李喬、鍾鐵民等人的作品加入。要知道,當時「本土」是相當禁忌的詞彙。我能一口氣推出二十多本的本土作家作品,現在回想,在那個政治禁錮的時空環境已經算是不容易。

果然還是招來有關單位的注意,開始有文化檢查系統介入,沒想到政通人和的劉老闆竟也會被當局嚴重關切。後來,他只淡淡地說:「別理他們,你就做你的。」劉老闆令人感心的一席話,記憶深刻。

「台灣老中青三代作家作品集」推出,也受到「中國派」不以為然的回應。有人抱持台灣文學不論如何發展,最終都是中國的邊疆文學,就是次等文學。這說法讓我相當不能接受,一部作品的好壞成敗,應該是由評論界和市場決定,台灣文學如果要發展,絕不能被這種思想掣肘限制。由於這股不服氣,骨子裡不信邪的DNA又再度發作,不如來開家出版社,就用「台灣本土」的作品來挑戰這個說法或體制,拚一下輸贏。

前衛出版社。(圖/林文欽提供)

▋用文化做抗爭

1983年二月初,前衛創業書「一炮五響」:葉石濤主編《1982年台灣小說選》、季季主編《1982年台灣散文選》、李魁賢主編《1982年台灣詩選》、陳冠學首部長篇散文《田園之秋》、蘇偉貞主編《愛情人生》(小說選)。後來亦有李昂主編的《愛與罪》(小說選)、宋澤萊《禪與文學體驗》……都有不錯口碑與銷售成績。

前衛創立的年代,也正值黨外運動蓬勃的年代,整個台灣社會反專制的氣氛似乎鼓動了起來。八○年代前的知識分子是相當苦悶的,長期受到黨國的壓迫,也想要打破這個不良體制。這個思潮脈動也影響了前衛的出版路線,我發覺只靠文學書還不夠,便開始著手規畫台灣本土意識的各種出版項目,涉及政論、社科、歷史、自然、語言、漫畫各領域的作品。

體制被黨外運動衝擊,當權者當然也積極反撲,警備總部查抄禁書的動作也愈加頻繁。前衛當時被查禁了好幾本書,有吳濁流《無花果》、施明正《島上愛與死》、陳芳明《二二八學術論文集》、彭明敏《自由的滋味》等。其實一本書被查禁對小出版社而言是很大的財務損失,當時我就佮伊拚,就算寄付國民黨好了,你要禁就禁,試看誰先倒。

▋打斷手骨顛倒勇

1986年,我更與王世勛、林雙不、宋澤萊、吳晟等人合辦《台灣新文化雜誌》,社址、辦公室就在前衛。有別於當時以政治評論為主的黨外雜誌,我們要追求及型塑台灣新文化,是第一本以文化作為探討中心的黨外雜誌。當時的創辦標語是:台灣社會要徹底反省、批判、創新、改造,我們來做文化先鋒。

果不其然,號稱唯一討論文化面的黨外雜誌,很快就引到警總鷹犬,《台灣新文化雜誌》出刊第一期就被查禁,他們都是等書都印好了才到裝訂廠抄書,目的是要讓你血本無歸。記得雜誌有兩三期還是前後印了三次才成功發行出去,後來甚至我們的成員有被警總派員跟梢監視。《台灣新文化雜誌》總共出刊20期,硬是被禁了16期。實在不堪損失,只好交給謝長廷接手,改名為《新文化雜誌》。沒多久,1992年警總裁撤,出版及言論自由逐步開放,但也為時已晚。

▋台灣智識運動

從李登輝民選總統執政全面改革開放至今,台灣意識成為主流價值,台灣文化的相關讀物蔚為風潮。也許是天生傲骨,眾人搶著出的書,我反而覺得無意從事,所以兩千年後,逐漸開始把出版重心著重在母語創作及台灣史經典重譯。近年也有不錯的成績,除了更為讀者所接受外,胡長松的台語小說《幻影號的奇航》更是金鼎獎有史以來首度獲得文學首獎的台語作品。而新開闢的「台灣經典寶庫」書系,則是將台灣重要的歷史文獻重譯出版,如馬偕《福爾摩沙紀事》、甘為霖《素描福爾摩沙》、揆一《被遺誤的台灣》、黃叔璥《番俗六考》等,目前系列已經到十五冊的規模,最新出版台南巴克禮牧師夫婦全新出土的史料《福爾摩沙的呼召》,這系列的書籍可以說是認識台灣歷史文化最好的入門磚。

很多人說,母語文學跟史料在圖書市場是小眾中的小眾。我思考的是,母語書寫創作和台灣歷史資料重新追尋,都是豐富台灣智識的重要養分。甘願做牛,免驚無犁通拖,我就是摜牛鼻的,為台灣本土文化打底做基礎,合該我來擔。

加入 琅琅悅讀 Google News 按下追蹤,精選好文不漏接!
出版者言

逛書店

延伸閱讀

夏烈/比特凱恩島憶往

杜虹/曠野鹿鳴

柯嘉智/脊椎動物的都市生活

探照燈

猜你喜歡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