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媜/文豪爸爸和他的兒子(下)

〈憶幼子〉、〈遣興〉約寫於757年長安陷賊之時,寫大兒子宗文(驥子)幼年可愛情狀。從「聰慧與誰論」、「驥子好男兒,前年學語時。問知人客姓,誦得老夫詩」,可知這孩子聰穎早慧,學語之時就能背誦爸爸的詩。杜甫晚婚晚育,得子想必異常歡欣,更何況兩年前才失了一子,羈旅在外思念兒子,詩中父愛盈滿。若在太平盛世,這樣的書香家世、這樣飽學且寶愛子女的文豪父親、這樣天資異稟的孩子,會怎麼成長呢?「世亂憐渠小,家貧仰母慈」、「天地軍麾滿,山河戰角悲」,盛年父親、年幼兒子被亂世激流沖刷,在自己國土上躲避內戰烽火,過著斷蓬飄萍的日子,即使是橫空出世的天才,能怎麼成長呢?如前所述,與宗文相關的還有一首〈催宗文樹雞柵〉,詩中叮囑勞務譬喻事理,可見杜家孩子自小需分擔家務,其二,也旁證杜爸爸善採機會教育,自生活中舉例說理,盡所能地循循善誘,譬如〈縛雞行〉叫童僕解開綁在雞身上的繩子,固然雞隻最後下場是被烹,然不忍其被緊縛應善待才是,具有超時代的人道飼養、動物福利觀念。更有一首〈驅豎子摘蒼耳〉提及蒼耳、野蔬在欠糧時期是庶民的活命寶物,「富家廚肉臭,戰地骸骨白。寄語惡少年,黃金且休擲。」愛物惜糧更符合今之生態、環保、食物教育。杜甫是一個全人格的詩人,其仁者情懷不獨展現在憂國憂民亦遍及日常。

〈熟食日示宗文宗武〉、〈又示兩兒〉兩首詩先後而寫,諄諄叮嚀意猶未盡。熟食日指寒食,近清明節,飄蕩異鄉久未能至祖塋祭掃、同父異母的弟妹各在天涯經年難聚,對重視親情的杜甫而言感觸尤深。二詩緬懷祖上、思念親人,側重家族傳承旨意,「他時見汝心」,盼望將來你們也能有慎終追遠之心。是老爸囑咐兒子們的莊嚴語。

另外三首寫給宗武的詩,奇特地偏重讀書寫詩。〈宗武生日〉:「小子何時見,高秋此日生。自從都邑語,已伴老夫名。」顯示小兒子亦是聰明過人,「已伴老夫名」有一種做父親的得意神色,所以往下四句有傳衣缽之感:「詩是吾家事,人傳世上情。熟精文選理,休覓彩衣輕。」囑其厚實基本功莫追逐花拳繡腿。另兩首〈元日示宗武〉、〈又示宗武〉更進一層,既教示又賞愛:「應須飽經術,已似愛文章。」結語寄希望於未來:「十五男兒志,三千弟子行。曾參與游夏,達者得升堂。」此兩首約寫於辭世那年,宗武十五歲,語調心境跟十三年前寫驥子可愛娃娃的口吻自是不同。兩個兒子中,似乎對小兒子的期許更深一些。大兒子幼時聰慧可喜,不知長到青少年期如何,令人好奇。

詩聖爸爸會不會罵兒子?應該會。哪個父母不罵兒子,或者說,天底下哪個兒子不欠一罵?史上罵兒子最有名的當屬陶爸爸淵明〈責子詩〉,一口氣罵五個兒子。雖有人緩頰說老爸嘴上「戲罵」其實內心疼得很,但還是讓人不安,五兒留名後世竟是被文豪老爸罵的。詩聖爸爸沒直接點名罵兒子,但有一首詩,我怎麼讀都覺得:「杜爸爸,您好像有情緒喔。」那就是〈百憂集行〉,約寫於761年,五十一歲。

「憶年十五心尚孩,健如黃犢走復來。庭前八月梨棗熟,一日上樹能千迴。即今倏忽已五十,坐臥只多少行立。強將笑語供主人,悲見生涯百憂集。入門依舊四壁空,老妻睹我顏色同。癡兒未知父子禮,叫怒索飯啼門東。」

詩分三大段,第一大段回憶自己十五歲時心性還像個小屁孩,整天爬樹摘果子跟頭牛一樣。第二大段自嘆眼下困難,一是年邁體衰二是強顏歡笑與人酬酢未能解困,憂愁叢生。第三大段轉筆直接白描,一進門看到妻子臉上愁容,兒子連叫聲「爸爸您回來了」的禮貌都沒,只哭鬧著說要吃飯。

在疫情封鎖、戰爭導致通膨雙重壓力下,失業、告貸無門的父母讀此詩應會同哭。我猜想詩聖爸爸出門一趟是去求援、借貸的,顯然兩手空空連一包米、一條肉乾都沒能帶回,一進門見到妻子的臉色難看想必語氣也不悅,兒子又撲過來喳呼喳呼亂叫:「我要吃飯!我要吃飯!」說句符合情緒的話,一般修養不佳的爸爸在這種鬱悶苦愁的當口會把脾氣發在小孩身上直接動手了。我相信杜爸爸不會動手,有沒有罵,他沒寫,但光看「癡兒」、「叫怒」、「索飯」、「啼」,這小孩豈不欠罵?為何我如此推測?他定是罵了,罵完後悔才寫這詩,一提筆「憶年十五心尚孩」,自省十五歲還像個野孩子成天爬樹,爬樹做什麼?摘果子吃呀。慈愛的父母罵完小孩後會自我反省:想當年我還不是一樣成天找東西吃,兒子餓了,我做爸爸的沒能供他們溫飽,錯在我,罵他們做啥呢?推測當時宗文十歲、宗武六歲,哭鬧著要吃飯的兒子是誰?說不定兄弟兩人一個叫怒一個啼。

杜詩中有一首必讀〈壯遊〉,乃自傳性之作,開篇即寫:「往者十四五,出遊翰墨場。斯文崔魏徒,以我似班揚。七齡思即壯,開口詠鳳凰。九齡書大字,有作成一囊。」七歲文思敏捷能詠詩九歲已見書藝,十四五歲出入藝文聚會被讚為班固、揚雄之才。這個天才兒童才是小杜甫原貌,前面那個爬樹摘果小屁孩是因事起意才寫出的形象。作家筆下的自畫像,有時出於理性關照所得,有時出於特殊事件之後,類近梵谷自殘後的裹耳自畫像,杜甫的爬樹野孩子自畫像背後藏著一顆曲折的慈父心。

雖說文豪爸爸不見得都是慈父,世間多少慈父也沒幾個是文豪級的,像左爸爸(思)、陶爸爸(淵明)、杜爸爸(甫)、李爸爸(商隱)、蘇爸爸(軾),既是文豪又是慈父,誠屬世間難得,他們寫給子女的詩無意間為自己描摹出生動可親的慈父形象,後世粉絲們應該幫他們過父親節才對。

然而有一個文豪爸爸又怎樣?降生在亂世惡政中,文豪爸爸不屑鑽營求官、不肯同流合汙致富,勢必讓家庭艱難。從子女角度看,如果可以選擇,我們願意有個永垂不朽的文豪爸爸,跟著他挨餓吃苦,從他手上接過香火與傳奇交給後代子孫,還是選擇去廚房裡酒肉多到發臭的豪門巨戶當大千金、小少爺?如果文豪爸爸也可以重新選擇,若知道兒子們之後的苦境,回到那個關鍵點,仍舊選擇不折腰嗎?

「偉大」是靠殘破支撐出來的。詩聖爸爸身體不佳,中年後常受病苦,曾患瘧疾,肺病、消渴症纏身,又有類風濕性關節炎、疑似中風,五十多歲眼花耳聾,作家的職業病都齊了。一生嗜酒,〈江漢〉詩中自嘲「乾坤一腐儒」,烈酒澆不化的胸中塊壘愈堆愈高。一個詩人寫到形在身殘、筆禿墨乾,雖說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但回顧兵荒馬亂這一生,心情是踏實豐饒或是有一言難盡之酸楚?據專家所考,詩聖爸爸在當時是寂寞的,時人編選的詩集未收入杜詩。如果當年設有「大唐終身成就詩獎」、「詩藝貢獻大賞」、「帝國第一詩人獎」,以李白涉及永王李璘案、人人皆欲殺的政治黑底,杜甫稀疏的人脈網絡,沾得到邊嗎?769年〈南征〉,化《古詩十九首》:「不惜歌者苦,但傷知音稀。」為結語,自嘆:「百年歌者苦,未見有知音。」

未見有知音,這是一句傷心話啊。

768年,杜甫一家離開四川,順江向湖北湖南行去,至770兩年間,一葉孤舟,浮家泛宅八九處,果真是「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770年秋冬之際,寫〈風疾舟中,伏枕書懷三十六韻,奉呈湖南親友〉,一條破船飄蕩在潭州、岳州間,痛風(一說中風)嚴重不能起身的他伏在枕上寫詩,這應該是絕筆了。最後兩句「家事丹砂訣,無成涕作霖」,不論是挑擔養家、煉丹求道,我都一事無成,想到此,不禁涕淚淋淋。寫完不久,病逝舟中。

江邊寒風吹動樹林,颯颯落葉聲中,寂寞終於靠了岸。詩聖一生所寫,最後一首詩的最後一句,以涕淚作結。(下)

加入 琅琅悅讀 Google News 按下追蹤,精選好文不漏接!
當代散文

逛書店

延伸閱讀

蔣勳/金牛座

聯副/張維元紙本膠彩〈花.私語〉

詹澈/包袱

探照燈

猜你喜歡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