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裡的豆,是花生還是馬鈴薯?
【飛越千里看台灣】
文/石晨曦
還記得那則導演吳念真與林李秀阿嬤合作的愛之味牛奶花生的經典廣告嗎?
阿嬤:「真啊,你都變卡老啊,這款愛之味牛奶花生攏沒變,同款這大粒,綿綿鬆鬆。」
吳念真:「你擱抹記這是電腦揀的,每粒土豆都是通過電腦檢查,小粒的,壞看面的,臭油味的,電腦攏自動甲伊分開,這不只是給你吃滋味,而是給你吃到一百二十歲。」
阿嬤:「電腦真厲害,抺曉生子而已,每項攏曉。」
吳念真與阿嬤之間短短幾句對話生動有趣,老人的健忘,晚輩對待長者的耐心與他們之間逗趣的相處模式,以及產品的特色都在幾句話中表現的淋漓盡致。我也是從那則吸人眼球的廣告中得知花生在臺灣被叫做土豆。
在大陸,無論大小餐館都有一道小菜叫做土豆絲,有醋溜土豆絲、酸辣土豆絲、土豆炒肉絲等。另外也有一些其他的土豆類菜色,如土豆燉粉條、砂鍋土豆燉排骨、番茄土豆燉牛肉等,這裡的土豆指的都是馬鈴薯。
道地的土豆原本是花生。花生原生於中國的福建地區,當地人都稱它為土豆。早年很多福建人移居台灣,土豆這個稱呼也就自然爾然地跟隨來台。可土豆這個名詞在大陸卻有著不一樣的經歷。馬鈴薯原生於南美的安第斯山脈,據說它傳入中國上海時,上海人沒有見過這種植物,只見它開花卻不見結果,等苗都枯萎後拔起來才發現地底下有果實,就跟花生一樣果實生長在土裡,於是也用土豆之名來稱呼馬鈴薯。
馬鈴薯的生長發育需要比較涼冷的氣候條件,而中國大部分的區域都處於比較涼冷的氣候帶,有相對明顯的春夏秋冬,很適合馬鈴薯的生長,而且馬鈴薯產量高,容易窖藏,在青黃不接糧不夠吃的時節,澱粉含量高的馬鈴薯亦可代替稻米、麵粉成為主食,於是這種可當菜又可當主食的農作物很快就在全國各地傳播開來。
相較之下土豆的本尊花生就有點命運坎坷。花生喜愛溫暖的氣候,攝氏十五度以下它幾乎停止生長,只適合東南方的區域種植,而且產量低,價格昂貴,遠不如馬鈴薯那般親民,於是它的土豆之名很快就被外來的馬鈴薯所取代。隨著幾代人的消亡,漸漸沒有人知道花生與土豆的故事,只知道土豆就是馬鈴薯。可是早期來台開墾的閩人把土豆這個稱呼帶到了臺灣,而且全臺氣候溫熱,適合花生生長,花生在臺灣自然就沒有經過在大陸那樣的坎坷,土豆之名也就保留至今。
當然關於土豆的這一切也都只是據說,人們根據歷史遺留下的一些依據所做的推論。時間流可創造一切物事,亦可埋葬一切物事,就像有些古老的中國文化傳到了日本或韓國得以完整的保留下來,而在中國本土卻消亡殆盡,而消亡的因素錯綜複雜,有政治、經濟、信仰、朝代更迭等多種因素,其間的來龍去脈又有誰能真正摸得透?
在大陸,馬鈴薯的別名很多,有洋芋、土豆、山藥蛋、番芋、薯仔等,各地的稱呼都不同,而各種稱呼似乎都有它的獨到用處。比如我去市場買菜,我會習慣說:「叔,給我來兩顆馬鈴薯。」可當我把它做成菜色時,我又會說:「姐,今晚來吃飯吧,我做了土豆燒雞。」或許「土豆燒雞」比「馬鈴薯燒雞」說起來更簡單順口吧。試想若將「醋溜土豆絲」改成「醋溜馬鈴薯絲」念起來是不是有點繞口呢?同樣若是把「薯條」說成「土豆條」、「洋芋片」說成「馬鈴薯片」是不是也很奇怪呢?港式家常菜「薯仔炆雞翼」若說成「馬鈴薯燉雞翅」就會變得很普通,失去了香港味。
這些各式繞口的因素或許是來自於長期的習慣,可習慣這種東西一旦形成,除非有非改不可的必要,否則只會根深蒂固的停留在人的意識裡,難以撼動。現在臺灣的年輕人也很少有人把花生叫做土豆了,或許花生更加順口吧。
日制時期,日本人帶來了家鄉的飲食文化。國軍遷台又為臺灣的飲食文化注入了新的元素。接下來是西方歐美飲食文化的滲透。兩岸開放交流後又為台灣帶來新一波的美食交流。後來又有新住民帶來了東南亞飲食文化。台灣如今已是融合各民族飲食文化的美食天堂。馬鈴薯以土豆的名字出現在臺灣的菜單上是件很自然的事。人們在大啖美食時多半不會去追究這名稱的由來,只關心它是否美味。美食文化無國界,便是地球村的概念了。
●專欄「飛越千里看台灣」:石晨曦,來自中國、現居新北,讀創故事駐站原創作家,著有《我在中國的二十年》。分享一個異鄉人來台灣從零開始的心路歷程,以及所見的兩岸之文化差異。每月一篇,敬請期待。
加入 琅琅悅讀 Google News 按下追蹤,精選好文不漏接!
逛書店
延伸閱讀
猜你喜歡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