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碗盤裡裡外外】吳旻育/台灣食器的「美」味:牛奶玻璃與普普風
文/吳旻育
提到台灣食器的「美」味,並不是要說碗盤陶瓷的色、香、味,而是指1960年代及後續幾年中,台灣受到美援影響,而興起的一波美式旋風。
1951年,美國開始對中華民國政府提供金錢與物資的援助,除了物質的輸入之外,隨之而來的,更有飲食與文化的改變,像是新竹東門市場外的「美乃斯」(現更名為新美乃斯食品行)便是一例。美乃斯創辦於民國39年,用的是西洋名字「VENUS」、賣的是西點麵包、光顧的也大多是外國人。韓戰爆發後,美軍顧問團進駐新竹空軍基地,美乃斯便利用美援的奶粉、麵粉及食用油做成麵包,賣給美軍及其眷屬。此外,宜蘭羅東農會的名產「養生奶」也是利用美援的黃豆,生產營養價值高的養生奶,許多宜蘭人小時候生病時,家長都會給他們一瓶養生奶補充體力,其地位如同「縣奶」,是宜蘭人童年共同的回憶。
食器作為飲食文化中相當重要的一環,自然也沒有在這波風潮中缺席,那時的歐美各國,風行一種半透、濁白的牛奶玻璃(Pyrex),牛奶玻璃不是陶瓷,而是一種耐熱玻璃,我們現在看到的牛奶玻璃,大多是早期國外餐具大場所製造,如康寧(Corning)、火王(Fire King)、JAJ等,當時為了跟上流行,台灣也有些製造廠開始製作牛奶玻璃,其中最有名的,即是現在改作電子面板的「碧悠電子」,並且還為牛奶玻璃娶了一個相當東方的優雅名字——「玉晶瓷」。
除了材質之外,另一項受美援風潮影響的,便是裝飾圖紋了,早期台灣碗盤食器的風格,大多受到日本的影響,而在1960年代,大同與國際瓷器相繼引進進口瓷土與自動化生產的機器,將台灣碗盤從「陶器時代」帶往了「瓷器時代」。在大同與國際瓷器的產品之中,「普普風」(Pop Art)是相當有名的系列之一。其利用大量的幾何與圓點元素,並變色、漸變的方式進行複製拼貼,以普普的經典元素,呈現屬於台灣在地的「普普藝術」。
台灣因為地理位置、政治環境影響,許多時代下的當代流行風格皆受到其他國家的影響,然而在長期的文化互動下,又逐漸蛻化、融合出自己的模樣,台灣的日常總是充滿著不統一的驚喜,你永遠也想不到,在下一個街角,等著我們的是怎樣的風景,這也正是「台」味最迷人之處。
加入 琅琅悅讀 Google News 按下追蹤,精選好文不漏接!●專欄「碗盤裡裡外外」:吳旻育,是詩文集《大人症候群》作者,也是碗盤愛好者,對於餐桌料理、器皿紋樣與燒製工法等等略有研究,與你分享以「美食」與「美器」共振下的美好用餐日常。每月一篇,敬請期待。
逛書店
延伸閱讀
猜你喜歡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