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年‧那些事】利米/小學午餐三國志

早年校園學生中午抬蒸便當的畫面示意圖。(圖/聯合報系新聞資料庫照片)
早年校園學生中午抬蒸便當的畫面示意圖。(圖/聯合報系新聞資料庫照片)

文/利米

懷舊,是初老的徵象之一,既然抵抗不了,不如就擁抱它。站在年過三十的人生現場,拾起散落一地的往日,這些年、那些事,寫的不只是想念,更是一份此刻的理解。

本日的懷舊主題,跟飲食有關。都說開門七件事:「吃吃吃吃吃吃吃。」無論大人小孩,經常將快樂建築在覓食上。回顧我的生涯,印象最深刻的,也是關於吃的那些事,諸如合作社的玉米球、營養口糧、蘋果麵包,以及騙對方說是茶葉的蠶寶寶大便──所以,且讓我用說書人的口吻,跟大家分享一段《小學午餐三國志》吧!

─ 蜀漢送餐派與孫吳訂餐派 ─

遙想二十年前,我就讀的國小,每日午餐約可分為三大派:第一是「蜀漢送餐派」,即每日親送到校的現做。私廚直送的奢侈、上下兩層加碗湯的豪華,想當年,它可是我眼中的「天選之子」。然此派雖屬學童認定的正統,長期以來卻非校內主流,畢竟它需要鞠躬盡瘁的家臣(通常為祖母或母親),周而復始炒菜送餐無中道崩俎,方能將現煮的理想化為日常。是以每班的送餐派,多半僅個位數,且往往倒戈訂餐、或轉而帶飯,最終萎縮至毫無地盤。

其次則是「孫吳訂餐派」,由家長付費請校外廠商供餐。偶爾我媽煮飯煮到山窮水盡時,也會信封袋裝幾張百元鈔,換來一個月的海闊天空。那時每逢月底,老師就會在黑板貼上各家菜單,讓想訂餐的同學斟酌後,再趁班會表決下個月訂哪家。起初尚有三家廠商競逐,後漸演變成「媽媽塔」和「金馬」的瑜亮之爭。為要順利得標,雙方各顯神通投學童所好,熱狗、魯肉飯、義大利麵、珍珠奶茶、山寨麥克雞塊,傾情打造出最不營養的。無知的幼童如我,起先雖會受華麗菜名迷惑,可內容不實久了,加上每月額外支出的餐費,多數時候,還是會摸摸鼻子,回歸自備便當的陣營──「曹魏蒸飯派」。

桃園大溪內柵國小典藏、距今約39年前的蒸便當號碼牌。(圖/聯合報系新聞資料庫照片)

─ 真·王者之曹魏蒸飯派 ─

沒錯,現在經過司令台前的,就是「挾剩菜以帶便當」的曹魏蒸飯派。畢竟天下的媽媽都是一樣的,基於「廚餘換個盒裝就是午餐」的務實心態,本派人馬長期制霸全班。那幾年,每學期的幹部選舉,必開設「蒸飯長」職缺。每天早自習時,考卷寫到一半抬起頭,也總能看到講桌上的蒸飯籃坐等眾人進貢。等到第三節課,蒸飯箱的紅燈亮起,很快地,全班籠罩在一言難盡的雜食性氣息裡,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寫的就是一邊聽課邊等飯蒸好的心情,即使那股怪味難以誘發食慾,我仍不禁嚮往起其所象徵的、即將中場休息的快樂。

十二點整下課鐘響,只見蒸飯長排開眾人,權威地扭下蒸飯箱把手。水汽蒸騰中,教徒們深吸了口虔誠,低頭辨認五顏六色的便當綁帶,找出寫有自身名姓的長橢圓鐵盒,再叩叩兩聲打開盒蓋,徒手拎起微燙的金屬小耳朵,一個個宛若前手機時代的低頭族往回走。一旦安全抵達座位後,便是見證「你家昨晚吃什麼」的時刻了。

除了滷肉和高麗菜,最大宗的菜色向來是蛋:蔥花蛋、菜餔蛋,以及各色番茄//玉米/九層塔炒蛋。面對一週五餐的挑戰,掌杓者不約而同「搗蛋」起來。於是,三五好友相約併了桌,吃膩番茄的找玉米,受夠洋蔥的換青蔥,還不忘護著盒中那特意為帶飯預備的、煎得邊緣酥脆的寶貝荷包蛋。一陣熱絡的易菜而食後,只剩下九層塔蛋獨自美麗,如火鍋芋頭般承受著幼稚的集體排擠。

─ 大一統中央廚房 ─

時隔多年,輪到兒女上小學。初時尚惴惴不安,深怕我也要面對備餐的地獄循環,豈料新生訓練那日,校方集體發下不鏽鋼餐具:一大一小碗加一支湯匙,直到畢業前,孩子每天便是跟它相依為命了。不再有自慚形穢的私房便當、不再有用菜名包裝油膩的外校廠商、更不再有索盡枯腸的蛋蛋憂傷,只有強悍的廚房阿姨,和既定的三菜一湯一主食,由小傢伙抬回教室打菜分食,吃飽後再統一放學回家。至此,小學生的午餐時間,漸由過往的個人經驗,延伸為群體記憶了。

如今的校園營養午餐,加強了團體參與,消弭了家庭背景的差異,也確保孩子基本的營養攝取。從各自為政到集體供餐,用餐類型的變化,折射出社會的變遷,或許,看似遊戲文字的《小學午餐三國志》,終究保留了些值得正視的時代痕跡吧?

●2022新專欄「這些年,那些事」:利米,駐站原創作家。懷舊,是初老的徵象之一。既然抵抗不了,就擁抱它吧。更多內容,敬請期待。


加入 琅琅悅讀 Google News 按下追蹤,精選好文不漏接!
小學 便當 洋蔥 營養午餐 創,專欄 讀創故事

逛書店

延伸閱讀

「寫作接案」月入6位數?寫文維生真的可行嗎?

宮﨑駿84歲了!動畫夢想還在飛

婚姻中的十七歲距離 他從愛玩男孩變成沉靜老人

2024年Alan評選十大電影:《荒野機器人》第七《可憐的東西》緊隨其後《艾諾拉》奪冠

猜你喜歡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