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卡關別急著離,從賴芳玉經驗看6種重啟婚姻的視角

(內容/賴芳玉、吳姵瑩,編輯撰稿/一刻鯨選)
作為一名擁有30年經驗的律師,賴芳玉律師看遍無數婚姻困境,強調離婚並非壞事,而是生命歷程的一部分,甚至能帶來「破繭重生」的美麗與自信。
賴芳玉分享,婚姻並非完美無缺,它像大自然般,有其起伏、花開花謝,無論花開或花謝,都是生命中的歷程。因此,不應過度追求世俗定義的完美,因為「婚姻的完美,有時候是你犧牲你的完整」。每個人對婚姻都帶著想像與幻想,覺得它是完美的,但若過度追求成功與完美,可能會侵蝕你身為一個人的完整性。
「你不會因為太愛了而感到痛苦,而是因為你在一個被虐待的關係裡才感到痛苦。」在婚姻中感到痛苦或「卡關」時,這反而是一個好現象,因為你至少知道自己處在不舒服的狀態,這正是珍愛自己、改善關係的開始。
在家事現場,律師是個很重要的引路人,但實際上還需要更多的專業人士來幫忙,因為當事人在處理自己的人生大事──離婚,他可能會面對的是離開他既有熟悉的環境,包括他的伴侶、他的孩子,包括他因為婚姻而建立的家庭成員的關係──公公婆婆或者岳父岳母等。
當事人在面對婚姻困局時,有很多的失落,也有很多的背叛、憤怒、悲傷,這些事情都不是他可以扛得起來的情緒,這時候如果除了律師在法律實務的協助,也能諮詢諮商心理師幫助整理、收納自己的內在心理空間,二者相輔相成。
●點擊前往聆聽或閱讀更多《賴芳玉的婚姻重生課:在婚姻狀況中,從抉擇到重生的心法課》
面對婚姻中的困境,我們能從幾個不同的視角面向,作為重新思考的參照點:
1.從「失敗」到「學習與轉化」
不要以離婚將自己定義為失敗者,將婚姻危機視為自我成長與生命轉化的契機,即便不幸福的婚姻也承載著學習與成長的課題。
2.從「道德批判」到「務實應對」
面對婚變,人們常陷入道德審判或自我譴責。透過法律視角,區分「事實」與「證據」,提醒自己不要將情感與道德直接劃上等號。心理師則能夠協助當事人將精力從羞愧、罪惡感、自我懷疑等自責轉向自我照顧與未來規劃。
3.從「個人困境」到「結構性理解」
從社會、文化、世代的宏觀背景下理解,例如熟齡離婚現象的攀升,婆媳問題的結構性原因,以及格差婚背後的社會評價壓力。幫助自己跳脫個人框架、減少陷於痛苦的感受,更客觀地看待問題。
4.從「情感綁架」到「界限劃定」
在關係中需要建立「心理界限」,尤其在高衝突和情緒勒索的情況下,更是如此。律師提供法律上的界限,心理師則協助個人學習如何表達需求、保護自己,不被他人的情緒或語言所裹挾。
5.從「成全婚姻」到「好好活著」
無論是繼續婚姻或是離婚,最終目標都是找到讓自己「好好活著」的方式。除了「離婚」一途,另外還有「卒婚」、「休婚」、「分居婚」等多元的婚姻型態,都有機會再創幸福與自在。
6.從「父母權益」到「孩子最佳利益」
在處理子女問題時,跳脫父母的權益公平觀點,應該尊重孩子的個體性,以「子女最佳利益原則」為核心,確保孩子在過程中的需求被看見、被保障。
如果你正在面臨婚姻或關係中的困局,別急著決定離或不離,先聽聽《賴芳玉的婚姻重生課》,從情感到法律,給正在掙扎的你一條清晰而溫柔的路,為自己找一個更清楚的答案。
●點擊前往聆聽或閱讀更多《賴芳玉的婚姻重生課:在婚姻狀況中,從抉擇到重生的心法課》
逛書店
延伸閱讀
猜你喜歡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