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見金句/孩子不是不聽話,而是做不到;請用陪伴取代指責。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林澔一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林澔一

適時對孩子給出建議並不是不好,而是常常我們給出的建議,孩子不是沒想到,而是做不到;或者他可能也試過了,但發現沒有用;而這時你越這麼說,他會覺得自己很蠢。一個人在情緒低落的當下,最需要的不是任何高明的建議,而是陪伴與理解。

(摘自諮商心理師:《讀懂孩子,讓我們再長大一次》)

如果身為父母的你一直苦於以下問題:

「為什麼我的孩子總是講不聽?」「為什麼我的孩子一直在犯錯?」「為什麼我的孩子永遠不像我期待的那樣?」……甚至產生了「我是不是失敗的父母?」這類的疑問與困惑。

為了協助陷入親子難關的你,〈〉找來曾任學校輔導教師的諮商心理師陳志恆,期望透過十集課程內容,與你分享:在家庭裡面,父母對於孩子的一切行為,都充滿了愛。只是很多時候,我們很容易便會用錯了方式;而這個錯誤的方式,終將深深地影響孩子,乃至於孩子的孩子。

——究竟該怎麼做,才能夠真正觸及到孩子的內心,讓他們願意聽進我們的話語,理解我們的這份關愛呢?戴上耳機,敬請你期待!

●點擊前往聆聽或閱讀更多:《讀懂孩子,讓我們再長大一次

加入 琅琅悅讀 Google News 按下追蹤,精選好文不漏接!
聽見金句 一刻鯨選 鯨選課程 陳志恆

逛書店

延伸閱讀

澎湖小管令人難忘的鮮脆秘密 原來藏在講究的捕獲方式

用閱讀力翻轉部落孩童的未來──屏東縣原住民vusam圖書館

「美國大都會博物館」開展!必看經典,線上導覽先睹為快

蘇益賢/用藝術昇華苦痛,在痛苦中看見意義──《路易絲‧布爾喬亞展》觀後感

猜你喜歡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