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攝古裝劇最難的是燈?揭開古人夜生活必備物與雅趣

《亂世兒女》劇照,導演庫柏力克大膽採用原本作為特殊科學用途攝影的超大光圈f/0.7 鏡頭,得以在僅有室內燭火的低照明條件下拍攝,創造出如油畫般細緻動人的影像,重現洛可可時代歐洲上流社會高雅又糜爛的墮落氛圍。圖/取自台北金馬影展官網
《亂世兒女》劇照,導演庫柏力克大膽採用原本作為特殊科學用途攝影的超大光圈f/0.7 鏡頭,得以在僅有室內燭火的低照明條件下拍攝,創造出如油畫般細緻動人的影像,重現洛可可時代歐洲上流社會高雅又糜爛的墮落氛圍。圖/取自台北金馬影展官網

【文房百寶】

文/

《亂世兒女》(Barry Lyndon,或譯為《巴里·林登》)是一部上映於1975年的電影作品,當年導演庫柏力克(Stanley Kubrick)為了忠實呈現十八世紀的夜晚室內場景,因此拍攝現場的光源全部都是實景的蠟燭,並未使用現代攝影燈補光,然而這種「極端」的拍攝條件,當年的攝影器材卻難以勝任,因為實在是太暗了!為此劇組只能向德國光學大廠蔡司訂做一枚超高速的鏡頭,即使在50年後的今天,各家相機大廠的市售鏡頭,其最快的速度依舊只有當年該枚鏡頭的一半。[註]

此外,現代多數人應該也有在燭光慶生時錄影的經驗,若是不補光,就只能錄到離蠟燭最近的壽星的面容,雖然人眼的視桿細胞(rod cell)能捕捉到極為微弱的光線,在燭光下就可以分別物體的輪廓,但是視覺的反應就會變得遲鈍,並且無法形成色覺。

的難題

在《亂世兒女》上映的十五年前,也就是距今65年前的臺灣,電燈的普及度只有五成,甚至在許多鄉下地方不足兩成,換言之,多數家庭還是處於使用油燈的環境中,而油燈使用的石油或是花生油,也是一筆支出,因此在臺灣許多長輩的兒時記憶中,夜晚就是一片黑暗。若是再往前推一個世紀,那麼人們要在夜晚活動,無論是宴會還是工作、讀書,就只能依靠燃燒的火光,而且一盞還不夠!即有收藏一件由三盞燈構成的連枝燈,甚至在大陸地區出土的東漢中,還有一座可點29盞燈的多枝燈。

漢代的連枝鐙,由三隻燈盞組成,高41公分。(圖/故宮典藏資料庫)

由此可知,古代的夜生活也是需要相對明亮的燈光,畢竟像李白說的「孤燈不明思欲絕,卷帷望月空長歎」,如果只有一盞燈,那就只會給人幽寂的感覺。然而無論是「孤燈」還是多枝燈,隨者火焰的晃動也會有忽暗忽明的問題,燈火照射的光線也不均勻,因此古裝劇在拍攝時,必然都要以現代的燈具補光,甚至在影片中,這些火光反而只是「裝飾」而已,與古代夜晚的真實感覺相去甚遠。

多枝形燈,其中編號9為東漢時期的29枝燈。(圖/王坤等:《兩漢時期多枝形燈具設計研究》,2015)

昂貴的照明

《楚辭招魂》中:「蘭膏明燭,華燈錯些。」以及北魏時期《齊民要術》引東漢崔寔的說法:「苴麻子黑,又實而重,擣治作燭。」可以得知在先秦兩漢時期的「燭」並非我們現在熟知的蠟燭,而是指點燈或是燈芯,實際上的燃料是動物的油脂,至於蠟燭可能要到魏晉時期才出現,例如《晉書‧列傳第三十九·周顗》中就有紀載周顗的弟弟,因喝醉發怒向他丟擲點燃的蠟燭,不過此時的蠟燭也不是如今我們熟知的細長樣貌。

只是無論是動物的油脂,或是白蠟蟲、蜜蜂產出的蠟,都不是尋常可以大量取得的資源,成語「映雪囊螢」中, 「映雪」指晉代孫康夜晚利用雪光照明,而「囊螢」指車胤借螢火亮光讀書的故事,這兩位古人皆無法點燈讀書。到了宋代,《宋史·寇準傳》中記載:「准少年富貴,性豪侈...每宴賓客...家未嘗爇油燈,雖庖匽所在,必然炬燭。」在在都說明夜晚點油燈是有些奢侈的事情,至於點蠟燭就更浪費了。

遼代韓師訓墓壁畫《荷葉燈圖》(圖/中華智匯-古代頂級燈具系列之五)

文人的雅趣與科學小技巧

雖然夜晚點燈是種奢侈的行為,但是做官的文人總是會有加班的時候,而如何更有效率使用火光就變得很重要,明代文震亨在《長物志》中的書燈部分,就有提到:「青綠銅荷一片檠,架花朶於上,古人取金蓮之意,今用以為燈,最雅。」這樣供人夜晚讀書寫字的燈,其實與現在可以調整照明方向的落地燈很像,將油燈或是蠟燭放在金屬蓮花上,側面再加上一片用以反光的金屬荷葉,讓光線反射後朝向一方而加大照明亮度。如果加上高濂在《遵生八箋》中提到燈板:「方玉、圓玉花板,內中做法肖生,山樹禽鳥人物,種種精絕。」那麼這一盞燈,是不是完勝現在居家的移動燈具呢?

日本早期可移動的鐵製油燈。(圖/送潮人提供)

[註]:所謂的「快速鏡頭」即是光圈較大的鏡頭,由於進光量更高,因此可以使用更快的快門速度。雖然當年電影製作團隊將感光度ISO:ASA100的攝影底片增感到200,並使用特殊且更明亮的蠟燭,但是拍攝動態場景無法長時間曝光,因此需要訂做特殊超大光圈(超小焦比)的鏡頭,該鏡頭光圈為0.7,目前市售最大光圈只有1.0或0.95,進光量為焦比數字倒數的平方,因此相差一倍。

●「文房百寶」:送潮人,來自桃園,大學與研究所專攻工程科學與天文學,曾有多次翻譯科普書籍與演講、展覽經驗,喜愛古典文學、藝術與服飾等,平素裡也略有涉獵。期望能將自己生活體驗中,美好的、趣味的所學及感受,逐一向大家分享並多多交流。不定期發布,敬請期待。

加入 琅琅悅讀 Google News 按下追蹤,精選好文不漏接!
古裝劇 文物 送潮人 國立故宮博物院 琅琅專欄 閱讀藝文 歷史散策
undefined

逛書店

延伸閱讀

【作家餐桌2.0】蔣亞妮/四公分的宇宙方圓

故宮北院特展「四通八達─古代道里交通圖籍展」從古地圖看臺灣交通史

內部控制不是萬靈丹?企業防弊的盲點與漏洞

新竹中央市場李記米苔目:可甜可鹹60年 正宗客家米香味

猜你喜歡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