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北院特展「四通八達─古代道里交通圖籍展」從古地圖看臺灣交通史

文∣盧雪燕(作者任職於本院書畫文獻處)
圖∣國立故宮博物院提供
「道里」,道路與里程數的合稱詞,古代道里交通圖,泛指以道里為主要內容,或是兼繪道路,記有里程數的各種地圖,展覽分成五單元,第一檔:驛路大觀、南北大路、清帝謁陵、行遍天下、市民大道;第二檔維持前後不變,其餘調整為巡邊之路、翻山越嶺、南巡路上。兩檔精選故宮院藏十四世紀至二十世紀初期,具道里特性圖籍總二十組件,期能利用此專展,邀請觀眾進入古地圖的世界。
驛路大觀
驛路,泛指大道,古時設有驛站,專門為過往官員提供食宿、差役、馬匹。選展〈太原府至甘肅驛鋪圖〉、〈岳州至龍州驛鋪圖〉二幅。前者表現十四紀末,山西省太原府城向北,至大同府城,以及從大同府城起向北,沿著邊牆南側,向東,抵天城衛城,向西,達東勝衛城的驛路主線及支線,後者表現十五世紀初,從湖南洞庭湖畔的岳州府,向西南經長沙、衡州、祁陽、永州,至全州時進入廣西省境內,繼續往西南,最後至龍州與交阯布政司界為止的交通路線。
南北大路
選展〈臺灣圖附澎湖群島圖〉,圖的下方,從臺灣最南邊的沙馬磯頭(今名貓鼻頭),一路往北,最後抵達淡水河邊大八里坌社附近的點狀虛線,即清代連絡臺灣南北的主要交通大道—南北大路。
按荷蘭東印度公司(Vereenigde Oostindische Compagnie)檔案,南北大路的形成,應可追溯至荷治時期(1624-1662)。
巡邊之路
展出〈邊防圖〉,描繪清代西南邊境,從廣西省歸順州起,經榮勞、湖潤寨,往東南到下雷土州之間,與越南交界處一帶。圖中見繪兩國以「牆」、「濠」、「柵」為界之外,與防務相關的邊境隘口、兵卡、汛堡、村落也都一一入畫。
清帝謁陵
展出〈京城至山海關程站細圖〉、〈山海關至夏原行宮程站細圖〉、〈京城至孝陵往返程站細圖〉三圖。前兩圖記錄宣宗(1782-1850)於道光九年(1829)謁永陵的去程路線。第三圖記錄1890年,德宗(1871-1908)奉慈禧太后(1835-1908)謁東陵的往返路程。
翻山越嶺
展出〈乾州永綏保靖三廳縣碉卡全圖〉,卷首起自永綏廳(今花垣縣)弭諾屯卡,然後向東,至保靖縣,接著向南,到乾州廳,重點繪出城、碉、卡、汛、營等清軍營汛體系,除此之外,蜿蜒在叢山峻嶺之間,以黃色實線,加上短黑枕木橫線表示的道路,亦相當醒目。
行遍天下
展出《石渠閣精訂天涯不問》,就是明萬曆間浙江寧波人蔣時機(生卒年不詳)書室「石渠閣」,精心訂勘的路程書—《天涯不問》,意思是說,行走天下,毋須問路。為方便攜帶,尺寸極小,內容共九卷,前有路程圖,後有路引。
南巡路上
本單元展出〈石門鎮北第二站至海寧縣塘棲鎮大營道里圖說〉、〈塘棲鎮第三站至省城內行宮道里圖說〉、〈海寧陳園第四站至行宮省城內道里圖說〉。三圖所敘應該都是乾隆皇帝第四次巡幸路線。
市民大道
第一檔選展欒城、望都兩縣縣志及縣圖,〈河南開封府道里圖〉以及〈浙江省海塘圖〉;第二檔選展東光、聊城兩縣縣志及縣圖,〈直隸通省輿地全圖〉以及《江南各道府圖表》裡的池州府、廣德州二圖。各圖表現及繪製時間,有十四世紀初期,也有二十世紀初期,時間跨度較大。
〈欒城縣圖〉縣內道路,以紅點虛線表示,大皆以縣城為中心,呈放射狀,路名、里至使用浮貼的紅色簽條墨書表示。〈望都縣閤境輿圖〉中間繪鈍角方形,表示縣治所在。〈聊城縣輿圖〉圖內以飾有城垛,四面皆有城門、城樓的方型符號為縣治中心,從縣城四個城門向外呈放射狀的紅點虛線,即該縣往外的聯絡道路。〈東光縣全境輿圖〉圖中心以實心紅框標「城」字為中心,繪「南北通行」、「南交河」、「赴阜城」、「赴景州」、「赴甯津」、「赴南皮」、「赴吳橋」等大道。〈河南開封府道里圖〉描繪清初開封府境內一府、四州、二十九縣。圖內呈蛛網狀,聯結各城之間的紅點虛線即道路。〈直隸通省輿地全圖〉描繪直隸全省的山川、城鎮、道路、長城、關隘。其中紅色單線表示道路。〈浙江省海塘圖〉左下角墨書「委員候補縣丞秦仲康畫士朱瑞麟謹呈」,是極少數記有獻圖及繪圖人名的古代地圖,除密如蛛網的水道系統外,採黑點虛線,加塗橙色實線,聯結各城的道路系統也很突出。《江南各道府圖表》之〈池州府圖〉與〈廣德州圖〉以黃色實線代表道路,包含府城內及府城與轄內縣城,以及縣城之間的聯絡通道。
● 本文摘錄自《故宮文物月刊》498期9月號〈四通八達—古代道里交通圖籍展〉。
加入 琅琅悅讀 Google News 按下追蹤,精選好文不漏接!
展覽資訊:
「四通八達—古代道里交通圖籍展」
時間:第一檔2024.9.5-12.01;第二檔2024.12.7-2025.3.2
https://theme.npm.edu.tw/NPMTravelRoutes
逛書店
延伸閱讀
猜你喜歡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