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作品悼念家人與家族!編舞家余彥芳的客家印象與對消失的提議

余彥芳在幽暗中,獨自摸索那些不在場的消失、悼念、失去,孵育出承載記憶與生命私史的舞作。(陳藝堂/攝影)
余彥芳在幽暗中,獨自摸索那些不在場的消失、悼念、失去,孵育出承載記憶與生命私史的舞作。(陳藝堂/攝影)

曾耀輝/採訪撰文・陳藝堂/攝影.黑眼睛跨劇團/圖片提供

「我爸爸就站在店鋪門口,看到有熟人來,他會喔咿!中氣十足。你不會聽到其他族群的人們講出喔咿,只有客家人。對我來說那個不僅是一個招呼,而是他們習慣讓聲音傳多遠,他們的聲音打多開,那個身體開放的情狀……」

那通視訊電話,我們以《關於消失的幾個提議Ⅲ》為橋,詢問余彥芳關於客家印象,她沒有講述歷史、也沒有形容,她只是忽然靜默,然後談起了父親。四方螢幕只有她正在說話,我們能看見的其實也只有她。但是當父親的表情、肢體、音調出現在她身上,一切似乎慢慢浮出了什麼。

是空間嗎?某種空間從她的身體正向外蔓延。余廣松刻印社的招牌掛起,敦實的男人鑽出店門朝我們走來,他打招呼,熟悉的腔調進入女兒的耳,於是我們聽見他。客庄的歌落記憶也就因此被召喚。然後我們就明白了,余彥芳展示給我們的是她身後的綿遠河流。

受訪編舞家

余彥芳
畢業於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舞蹈研究所。自2017年起,余彥芳開辦「默默工作坊」推廣即興舞蹈,回歸獨立狀態,以多重身分穿梭在舞蹈、與現場展覽等演出形式中,活躍於臺灣與國際之間。作品善用肢體語彙結合戲劇語言探討在地政治與人文議題。

2024 NTT Arts NOVA 余彥芳《關於消失的幾個提議Ⅲ》主視覺。圖/臺中國家歌劇院

用作品悼念家人與家族

身為那個註定要跳舞的人,余彥芳曾帶著她的舞蹈闖過世界各地,18歲到42歲之間身分的不斷轉換,多重的文化元素早已在她的身上形成獨特的烙印,當一個人看過最遠的風景,有什麼必要再回頭看呢?余彥芳直率地答:「最一開始大家都是沒有必要的。」

對她而言,重新凝視這條河流,是關於失去。「我真正會感覺它消失是我二伯過世,當我二伯過世,我爸爸就没有講客家話的對象,他不需要了,那個身體跟聲音合起來的客家情境,在我二伯離開的瞬間消失。

潛意識意識到家裡失去了什麼,但腦袋沒有反應過來。一直到2017年父親離世,余彥芳才在幽暗中開始摸索,她需要療癒自己,而離她最近的只有表演藝術。本能驅使模仿,推著她靠近父親的生活,生命的私史因此開始互相通往,形成巢狀的結構。就像是孵,2019年,作品《關於消失的幾個提議Ⅲ》在這樣的狀態下,被痛生生孵了出來。

「我才發現原來我在悼念,不只是關於我爸爸,而是悼念一整個家族,因為你可以想像我們這一輩上來之後,人跟人之間怎麼對答怎麼互動,它其實就是會一直不停的改變。連我爸都走了之後,這個東西就真的结束,不是客家即將結束,而是屬於那個時代的,臺灣中壢客家人的社群的完結。那我其實在悼念的,就是我自己的懷舊。」

那些都被刻得乾淨,除了愛

緊抓一線情感向外攀爬,《關於消失的幾個提議Ⅲ》最初與客家毫無關聯,最後卻召喚出飽滿的客家性,但客家就是這樣,具備流動及遷徙性,移動時更能看清所有的符碼。消失會是一種移動嗎?透過舞作在2021及2024年的重製,余彥芳持續對話、回溯,她說她用盡力氣,最終能夠表達的,是一個非常非常深的遺憾。

「因為這些終究關於空缺,就像我父親刻印章,是把不要的空間刻掉,所有下手的位置、動態都是在找尋答案。可是你在做的事情都是在挖。所以我所有的動作,最後要被看見的,其實是被語言和動作鑿刻出的,某個安靜的瞬間,那個瞬間是難以說明,也因為難以言喻,所以最為重要。」

當時間拉長,空間被一塊塊挖去。余彥芳慢慢理解消失是必然的,因為這些消失,最後抵達的是永遠存在的本質。她依然能感受到痛,但痛的核心則是真實刻出來的字:。「我們都可以不用去討論我是不是客家的女兒,或者我是不是一個客家人,甚至也不是關於父女,就是只要有人這麼深刻而不求回報愛過你,這些東西就不會消失了。」

父親經營的余廣松刻印店召喚出余彥芳對空間、時間的理解,她在舞臺上模仿父親刻印章的動作,一挖一鑿之間,掘出更深層的對話與記憶。(陳藝堂/攝影)

最後,盡量誠實以對

「我曾經有一度,我的自介裡都會寫中壢客家人,但漸漸我覺得說,好像也不用這樣寫。」談畢父親的愛,我們好像都有了默契。與余彥芳的對話不再需要解釋什麼身分認同,因為認同無關乎標誌,而是關於一個人的養成。如同客家的傳統,不刻意保留什麼,一切都從生活裡淬煉出來。

而她,余彥芳——在都市生活的閩客「混血兒」,回過頭來觀看客家的從無到有,她最後希望的,只有誠實:「我非常尊重每個人的認同是什麼,我只是希望我們接下來討論客家是什麼的時候盡量誠實以對,因為唯有誠實你才有辦法敏感,唯有誠實你才能夠真正理解這一條河流。我們也才知道它需要被怎麼樣的關注,不然它就一直都是某種程度虛假的狀態。」或許,關於河流,我們不該討論起點,也不該討論終點。我們走在河道上,也不必只向著有陽光的那一側,水溫剛好,一切都好。

《關於消失的幾個提議Ⅲ》拆解並重組對父親的個人記憶,從揣摩父親的日常語言、行為動作到講話神態,透過舞蹈提取記憶裡最深藏的思念,如同用自己的身體,去承載父親的呼吸。(陳藝堂/攝影)

本文作者簡介:

曾耀輝
1997年生,在學時曾任舞臺劇編劇。畢業後曾任好家庭廣播企劃文案。現為自由工作者。曾獲文化部青年創作獎勵、國藝會散文創作獎勵、打狗鳳邑文學獎小說獎、新北市文學獎小說獎、入圍第56屆廣播金鐘獎、華文永續報導文學獎。

●本文摘選自桃園市政府客家事務局季刊《尋客》第39期電子書。原文為「在城市肚講自家个故事」,授權刊登聯合新聞網「琅琅悅讀」頻道,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MEET HAKKA 第39期:在城市肚講自家个故事
出刊頻率:季刊
出版時間:2024-09-15

加入 琅琅悅讀 Google News 按下追蹤,精選好文不漏接!
尋客Meet Hakka 客家文化 中壢 戲劇 藝術家 閱讀藝文

逛書店

延伸閱讀

香港電影浮沉錄/《填詞L》黃綺琳導演專訪:維持獨有的文化、想法,會是港產片邁向下個階段的基礎

解碼遊戲之外的文化內容!你所不知道的《黑神話‧悟空》與團隊成功之道

用作品悼念家人與家族!編舞家余彥芳的客家印象與對消失的提議

新竹南勢郭家出畫家!郭福壽帶你領略空氣流動之作──名單之後#142

猜你喜歡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