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用活化石喝酒?17世紀歐洲上流社會的神奇海螺:鸚鵡杯

近代鸚鵡杯,包邊與三足皆為純銀。總高19cm、寬度20cm,私人收藏。(圖/送潮人拍攝提供)
近代鸚鵡杯,包邊與三足皆為純銀。總高19cm、寬度20cm,私人收藏。(圖/送潮人拍攝提供)


文/

文人的文房不僅僅在於書房,而是會擴及日常生活的私人場域,在這些空間中所有的陳設、擺飾與器物,都會延續「書房」這個核心的品味,然而這個品味並非只有對古典的嚮往,還有更多對於自然、趣味與新奇的追求。

今日由於冷藏冷凍供應鏈的完善,海鮮對於民眾而言只有價格高低的問題,而沒有能否買得到的困擾。然而在古代,所能獲取的魚蝦貝類多是以河鮮為主,畢竟主要的都市與消費人口多是在離海遙遠的內陸,因此無論是海中的食材或是珊瑚、海螺等,都屬於珍稀的物件。

詩人的猜謎

早在南梁時期的詩人吳均,就有:「去去歸去來,還傾鸚鵡杯」的句子,而後在《雜歌謠辭‧襄陽歌》中有一段:「鸕鷀杓,鸚鵡杯,百年三萬六千日,一日須傾三百杯。」究竟當中的「鸚鵡杯」是人工雕琢、燒製的鸚鵡造型酒杯,還是某種自然生成的物品,恰好可以做為酒杯之用呢?

唐代筆記小說《酉陽雜俎‧卷十二·語資》有一段:「梁徐君房勸魏使瑾酒...梁宴魏使,魏肇師舉酒勸陳昭...酒至鸚鵡杯,徐君房飲不盡,屬肇師。肇師曰:『海蠡蜿蜒,尾翅皆張。非獨為玩好,亦所以為罰,卿今日真不得辭責』。」就有紀錄尉瑾描所述這款「飲不盡」的鸚鵡杯內部有蜿蜒的結構,而且是一種海螺。由此可知早在唐代以前就有這種「海螺盞」,李白詩中所提到鸚鵡杯,極有可能是以真的鸚鵡螺所製成的杯子。

江蘇邳州煎藥廟西晉墓地M1出土的鸚鵡杯。鸚鵡螺右上方由於殘損而可見到殼內有斷斷續續貫穿所有腔室的體管(siphuncle)。2015-2016年出土。(圖/邳州博物館)

奢華的代表

鸚鵡螺或是鸚鵡杯在西方16-17世紀是「珍奇屋」(英文:chambers of art and wonders,德文:Kunstkammern)當中偶爾會見到的收藏。由於 17 世紀各地的經濟逐漸開始全球化,來自印度-太平洋地區的鸚鵡螺,已能透過荷蘭商船運往歐洲。這種新奇而罕見的物品,在打磨掉外層之後,就宛如一顆巨大的珍珠,有時工匠會在表面上增添更多故事或神話的題材。筆者參觀羅浮宮時,即見到兩件裝飾華麗的鸚鵡杯,其中一件在螺身兩側雕有《酒神的盛宴,le Festin de Bacchus》與《盥洗的黛安,la Toilette de Diane》,此外還保留鸚鵡螺的彩色表層,以淺浮雕形式創造出薄意風格的藤蔓裝飾,並與墨色雕刻的故事場景形成鮮明對比。此外也加諸銅鍍金的葉片和珠子在包邊上與鑲嵌的裝飾上。另外一件展出的作品對於鸚鵡螺的處理,以通體打磨出珠母層的光澤與局部異獸體雕刻為主,相較於另一件展品有更多的金銀裝飾,以及一個象徵財富的人物造型。

法國羅浮宮所藏的兩件鸚鵡杯,左:Nautile gravé, monté en coupe,展出的一面為《酒神的盛宴》總高度20cm,製作於荷蘭,1675年。右:Nautile monté en orfèvrerie,高度為32cm,製作於德國,時間大約為1617年。(圖/送潮人拍攝提供)

遙想李白當年

李白詩句中:「鸕鷀杓,鸚鵡杯」雖然也有學者提出由於「鸕鷀杓」,是仿照鸕鷀脖子作為杓(勺柄)的形象,所製成海鳥造型的勺子,因此「鸚鵡杯」可能也是鸚鵡造型的杯子。在與流傳的文物中,確實有鳥身形象的酒杯,簡言之,從文學技巧與器物搭配上,李白詩中的「鸚鵡杯」可能只是鸚鵡造型的木雕或陶製酒器。

無論如何,鸚鵡螺所製成杯子的證據,確時有出現在我國古代的文獻與出土的文物中。如果李白當年真的有用過鸚鵡螺的杯子,那會是如同江蘇晉墓出土的酒盞樣貌,還是類似歐洲博物館藏的鸚鵡杯,已有繁複藝術裝飾的雛形呢?如今鸚鵡螺已列入《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CITES),不應捕撈與交易活體,不過臺灣許多人的家中還有早期購買的鸚鵡螺殼,作為擺飾放在櫃子中,如果您家中也有當年逛街或是在風景區買到的鸚鵡螺殼,請好好珍惜它,也請記得這些鸚鵡螺在17世紀的歐洲是難得的珍寶,更可能是李白用過的同款酒杯。

給人「活化石」的印象的鸚鵡螺(nautiloid),是屬於瀕危的野生動物。圖/Unsplash取自帳號@breadboyshaun

●「文房百寶」:送潮人,來自桃園,大學與研究所專攻工程科學與天文學,曾有多次翻譯科普書籍與演講、展覽經驗,喜愛古典文學、藝術與服飾等,平素裡也略有涉獵。期望能將自己生活體驗中,美好的、趣味的所學及感受,逐一向大家分享並多多交流。不定期發布,敬請期待。

加入 琅琅悅讀 Google News 按下追蹤,精選好文不漏接!
文房百寶 李白 送潮人 考古 閱讀藝文

逛書店

延伸閱讀

李白用活化石喝酒?17世紀歐洲上流社會的神奇海螺:鸚鵡杯

跳脫醫生與病人角色的第三視角──專訪《針尖上我們扮演》作者楊凱丞

張愛玲曾為臭豆腐不計形象?經典台式臭豆腐與創意吃法大比拚

高雄港都美術教育推動成員之一:綱島養吾──名單之後#140

猜你喜歡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