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磚瓦回放土地的歷史與記憶:外婆的家——濟陽堂伙房民宿

江家老屋「濟陽堂」,一堂四橫屋,典型的客家傳統建築。附近居民以江姓為主,歷代務農,是典型的耕讀世家。
江家老屋「濟陽堂」,一堂四橫屋,典型的客家傳統建築。附近居民以江姓為主,歷代務農,是典型的耕讀世家。

張弘政/採訪撰文
林冠良/攝影

濟陽堂的在地與獨特

清末通商後,江家靠著茶葉外銷積累財富,祖輩們決定建造一棟可以世代傳承的院落。龍潭地處偏僻,許多建材無法運抵,所幸素材唾手可得。高黏性的紅土能燒出磚瓦;陡峭的高地生有許多檜木,而地基與舖面的石材,則用了返航商船的壓艙石。

濟陽堂的另一特色,便是不同於其他三合院的格局。聊天當下,涂永瑋的舅舅——江家後代的江增平也來到現場,他解釋道,江家祖籍在福建龍巖,當地出於安全考量,把房屋建成利於防守的圍樓。渡海來臺後,祖輩們保留了重視安全的習慣,於是在三合院外加建護樓,成了一進雙埕四護龍的特殊格局。

的籌備與企劃

熟悉的傳統空間,經過整頓與推廣後,也能成為文化傳遞的媒介。

改建民宿,首要問題便是與家族溝通。濟陽堂仍有長輩居住,祖先也在正廳供奉,族人的生活隱私與旅客的遊憩空間是必須兼顧的難題。濟陽堂也曾開放參觀,祖傳的太師椅卻差點被連夜搬走,更使得族人對老屋轉型抱有疑慮。

回憶起籌備過程,涂永瑋笑稱,老屋堅固又照護得宜,修繕相對簡單。但老屋產權歸屬複雜,親屬們又有不同意見,他一位一位慢慢溝通,耗費近一年的時間,計畫才得以繼續進行。

談起民宿名「外婆的家」,涂永瑋對外婆的印象,大多來自母親與其他家人的講述。分家前,江家的產業已經衰敗,外公外婆分得一甲地卻背上五甲債。因為經濟壓力,他們在茶園、稻田的田埂種上金針花,每天早晨,涂永偉的母親便擔著金針花,徒步走去楊梅市場叫賣。

涂永瑋經常聽母親談起那段清苦的日子,卻又在言語裡聽見對外婆的欽佩與感激,便以「外婆的家」為名,感激外婆的奉獻與付出,也期許旅客感受外婆給予的照顧與安心。

匯流成河的返鄉青年

在整頓空間的同時,涂永瑋也盡量保留老屋原貌。

在籌備民宿與經營餐廳來回奔波,忙得焦頭爛額之際,涂永瑋尋見了得以信任的有力夥伴。

民宿建立前,便有許多返鄉青年受到政策鼓勵,投入大北坑地方創生,並成立「後生協力組合」。「後生」,即為客語的「年輕」,也是活絡地方發展的期許。

青年們與涂永瑋一拍即合,從民宿牌照申請,到廣告公關,都能看見組合的身影與努力。民宿讓旅客有更多時間了解土地的文化與歷史,深入的導覽與活動,滿足了涂永瑋創立民宿的初心。來到大北坑的遊客不再只是吃吃喝喝的走馬觀花,而是看見茶業的興衰與轉型;感受客庄的信仰與歲月;嘆息江家的興盛與落寞。

多點開花的特色活動凝聚成社區營造的欣欣向榮,後生協力組合與外婆的家交出了地方創生的滿分解答。

地方創生的困境與期許

然而,大北坑的成功案例,卻不一定能複製到其他鄉鎮。早在「轉型」的概念普及前,大北坑茶農便意識到產業的不可持續,從盤商轉為零售之時,也催生餐飲、旅遊等需求。「外婆的家」看似是地方創生的成功案例,卻是建築在數十年前的轉型與努力之上。桃園市龍潭區大北坑農村發展協會的前輩們也呼籲,若政府的「輔導」只是將單一的成功套用在不同鄉鎮,又能有多少成效呢?

涂永瑋則叮嚀返鄉青年們,與長輩的溝通阻礙,更多來自於世代與城鄉的落差。若是遇到困難,不必灰心,一步一腳印地把事情做好。「你有想法,你也要有行動。」有了成果,不只能消散長輩的疑慮,也能堅定自己的目標。期許更多返鄉青年能相信自己,為建設家鄉付出一份心力。

本篇作者:

張弘政
1996年生,國立東華大學華文所創作組碩士。任2022年文化體驗計畫〈作客我鄉_從他鄉到原鄉〉藝師。 曾獲後生文學獎、竹塹文學獎。

●本文摘選自桃園市政府客家事務局季刊《尋客》第38期電子書〈到海脣去尋色彩〉,授權刊登聯合新聞網「琅琅悅讀」頻道,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MEET HAKKA 第38期:到海脣去尋色彩
出刊頻率:季刊
出版時間:2024-06-15

加入 琅琅悅讀 Google News 按下追蹤,精選好文不漏接!
尋客Meet Hakka 客家文化 龍潭湖 閱讀藝文 民宿

逛書店

延伸閱讀

閱讀的萬種風味:專訪葡萄酒吧「LANDED」創辦人與推介9本配酒書單

走入藏身民間的繪本基地 四大繪本聚落與產地大揭密!

2024白晝之夜「夜行動物派對」何曉玫舞團《極相林》以極致人體詮釋自然的宏偉與脆弱

奧斯卡最佳動畫《再見機器人》同名原著漫畫 夢與現實交錯間體會生命中的遺憾

猜你喜歡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