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人作家林楷倫:小說要把成語解壓縮 生活日常故事化
撰文|鍾碧芳
攝影|王士豪
圖片|Shutterstock 提供
多數人難以將魚販與作家聯想在一起。2022 年,林楷倫以《偽魚販指南》在文壇中一鳴驚人,但在出版《偽魚販指南》前,他已寫過散文、短小說,像是〈雪卡毒〉、〈溪底無光〉、〈返山〉等,並在眾多文學獎中獲得佳績。2020 年開始,連續 3 年獲「林榮三文學獎短篇小說獎」,2021 年再獲「時報文學獎」、「臺北文學獎」、「臺中文學獎」的肯定。他寫作是為了生活,而接連獲獎的背後,則是想要證明自己!
人生的轉折 從魚販到寫作
林楷倫是魚販也是作家,他從國中開始幫忙家裡賣魚,26 歲時接管魚販家業,原本目標希望能在 45 歲達成「財富自由」,然後重返校園讀書,「但賣魚能賣一輩子嗎?」於是他開始試著寫小說,希望從中找回初心,也許能找回小時候想要當作家的夢想,直到 30 歲遇到人生的大轉彎。
人生出現轉折不見得是壞事,30 歲那年正是林楷倫第 2 個孩子出生的時候,然而爸爸卻欠了地下錢莊一屁股賭債,他把所有的資產都變賣拿來還債,卻發現爸爸變本加厲,沒有要收手的意思。林楷倫下定決心脫離原生家庭,離開家、離開做了10 多年的魚攤,創立金多蝦商行繼續作魚販,並重拾副業―寫作。
賣魚占據的時間很長,每天從凌晨 3 點起床,工作到下午 6 點,要批貨、處理魚及餐廳客戶的訂單,往往忙到凌晨 12 點才能睡,這樣的生活日復一日,直到某天在家補眠時,3 歲的女兒搖醒他,央求著陪她玩:「你為什麼都不陪我玩?」他才驚覺:「難道我的人生要這樣過下去?」
這種生活不僅無法達到財富自由,也無法體驗人生、參與孩子的成長。林楷倫重新調整生活節奏,把賣魚的工時砍半,雖然收入直接少了一半,「不過滿值得的,雖然沒有儲蓄,卻可以好好體驗親情這件事。」也因此有了多餘的空閒時間,他便開始投入國中時期便一直很想做的事情,就是寫作。
不賣弄情感 書寫職人生活百態
從學生時期就喜歡在當時的知名社交服務網站「無名小站」(wretch)寫些廢文,發洩心中的苦悶,也因為讀的科系與寫作無關,所以文章多數是在批判社會、或是寫寫情書、與網友筆戰等等,完全沒接觸過寫小說或散文。
直到 2019 年,林楷倫參加《歹中慶季》寫作課,受到講師陳泓名鼓勵,把作品投去參加文學獎,並加入「想像朋友寫作會」。2020 年開始,陸續在文學界嶄露頭角,先後獲得多個文學獎的肯定,包含首部短篇作品《雪卡毒》。「那時很多人都質疑:沒有寫作經驗,怎麼能拿到大獎?」因為這句話,他決定繼續寫作投獎,證明自己得獎靠的不是運氣。
《偽魚販指南》是林楷倫撰寫的第1本書,取材於原生家庭及魚市場內的場景,內容深刻描述魚販日常,簡潔細膩的筆觸真實刻畫出社會上的大小事,也引發各階層的共鳴。
以「尿尿樹」這篇魚販忙裡偷閒的散文來看,雖然寫的是魚販男子在魚市場聊天或交換情報的日常,但概念卻像職場中的茶水間、抽菸巷,精準地描繪讓讀者有共感卻又覺得陌生的一隅。他試著用「置身事內」的偽魚販特殊視角,理解魚市人物一言一行的精妙與日常,如同這個社會的縮影。
「我沒有想要去批判什麼,就是寫出大家對魚販的好奇,讓人家知道魚販的生活,其實也就跟其他人差不多。」在書中,林楷倫沒有醜化周遭的魚販朋友們,也沒有以魚販身分賣弄可憐,來引起讀者的異樣情感、甚至去歧視這個職業,「我反過來是跟大家說,魚販就是這樣生活著。」
他指出,身為市場內的魚販或肉販,常被人貼上社會底層的標籤,報以同情或憐憫,「其實我是透過這本書跟大家說,我們一點也不底層。」如果階級是以社會形象來區分,或許魚販的身分外表是底層,但跟上班族比起來,其實魚販在金錢、物質或心靈部分,一點都不輸白領階級,「這社會沒有一個真正底層階級的工作存在。」他試著把這樣的心情,透過書寫表達,讓讀者讀起來覺得有趣而不說教。
不強調文字精練 有想法就能產出
林楷倫曾將寫作比喻:「短篇小說就像是遊戲中的運動遊戲,只要抓準主題事件,下筆不就是8、9,000字的事!」在以寫作作為職涯發展後,他並沒有強迫自己每天一定要寫些什麼、或寫多少字。「老實說,我其實沒那麼靠靈感在工作;應該說,寫作者的靈感本來就必須隨時而來。當接到工作後,打開電腦就必須要能講出些什麼,重點是,腦中要知道有哪些議題是可以發揮的!」
從小,林楷倫的觀察力就好,或許因為以往的生活經驗,讓他比別人更敏感細膩、也懂得與人溝通。單純以寫作來說,很多有文學底子的人,會要求每個作品都要達到自己心中的極致,「但我不是,我的讀者根本不需要這些極致的文字堆砌。」他認為部分純文學創作,對於文字的用法規則都很刁鑽,每個技巧文段都要求進步,「我則是反向思考,看讀者需要什麼,我就給他什麼。用平常人會說的話、旁人才聽得清楚。」說得簡單一點,就是接地氣。
如果把寫作當成工作,無論何種議題林楷倫都要能快速完成,只有這樣才能規格化、快速產出,「我幾乎不會有寫不出來的時候,反正寫不出來就不要寫,也表示這工作沒有急迫性。」他說得直接,也明確表達自己對於「寫作」的定義,確實與純文學工作者不一樣:「不強調字句上的精練,把寫作當成例行功課,在打開電腦的那一剎那,就應該要有所產出才行。」
回顧林楷倫以往的作品,在文字或語句的鋪陳上,也曾經很「精練」,但現在已經不再追求某種文字藝術的精美,反而更傾向於透過文字與人溝通,甚至反向思考顧客需要什麼,就像賣魚一樣,像是在寫作與賣魚間取得平衡。
想要入門寫小說有什麼訣竅或方法?他笑著說:「小說其實就是把日常生活中想要罵髒話的瞬間寫下來,而且不要用成語,成語是偷懶的東西,要懂得把成語『解壓縮』。」時下社群媒體慣用短文字,他認為這是現今寫作文字者該有的技能:「現代已經是對話的時代。與其用長段落、凝重的文字讓讀者一起痛苦,不如用每天的生活對話方式讓角色融入其中。」
閱讀是寫作養分 也是鞭策動力
林楷倫寫作題材多數從身邊取材,再加入自身想要探討的議題,寫作期間也不會閱讀其他作品,怕會影響風格或筆觸,所以在他的作品中,似乎看不到任何人的影子。
「我是喜歡閱讀的。」他最愛讀日本小說,喜歡日本作家對世界「小而真實」的描述,能讓讀者身臨其境。除了小說,林楷倫也會讀理論書籍,像是哲學批判、財經、工具書等,以此掌握時代趨勢以及現代讀者的喜好。
有趣的是,他會利用閱讀找出自己討厭的文字與思緒套路,盡量避免自己犯同樣的錯。「我的寫作確實有一半來自於閱讀的經驗,或者說是閱讀的能力;透過閱讀,才能讀懂自己的文字,知道自己的寫作有沒有需要補強的概念。」
他建議有興趣進入寫作行列的讀者,可以先找一本自己覺得難看的小說閱讀,「把小說裡的問題全部挑出來,自問不喜歡的理由後,之後寫作時永遠不犯這個錯,就能寫出一篇你喜歡的小說了。」反其道而行,從結果找出問題點。
而圖書館就是最佳的閱讀場域,林楷倫笑著說,從小許多成長回憶都是在圖書館內,像是考前K書就會泡在圖書館、為省冷氣錢而去圖書館吹免費的冷氣。但現在的圖書館,不只是閱讀,更是與家人、孩子共享閱讀、寧靜的片刻。「如果從公民角度,圖書館真的很好用,可以找到市面上已經絕版的書;但若是作家角度,會覺得圖書館就是讓人不要買書的地方。」他詼諧比喻,自己有時會觀察自己的書到底有多少人借出過,利用這種方式來測試人氣。
不說教 藉由文字反映現實生活
現在,林楷倫把生活重心切成 3 等分:賣魚、父職與寫作,「我不是一個喜歡賣魚的人,但我唯一能做的就是把這個工作做到很專業。」說這句話時,他眼裡閃著光芒,把賣魚的專業發揮到極致,不但能快速獲利,也能將時間壓縮,多餘的時間便可以做其他事情。
林楷倫預計在 2024 年 8 月,會寫 1 本關於餐廳魚販的故事,或許是米其林廚師與魚販間的往來交流、廚房內場的秘辛、時下最熱門的外送平台等故事,以貼近現實的敘事來探討飲食的內涵。接著,也想寫現代父母對「育兒」焦慮的故事,省思目前的教育制度,「但我不說教什麼是成功的父母,而是要跟大家說:『我們都一樣,讓我們一起身處焦慮之中吧!』」
提到教育,林楷倫表情轉趨嚴肅,對於目前小一兒子與小三女兒的未來,他心中已有計畫,「我會幫他們存約 100 萬元的教育基金,在念大學時讓他們自由運用,同時教導如何投資理財。」談起教養想法,每個細節都像是在表達他自己小時候未曾體驗過的事,看似簡單,卻也是最平凡的幸福。林楷倫藉由生活化的文字,呈現大眾的日常,「現在賣魚與寫作就是我的主、副業,不會花我太多的體力與時間,生活品質還能兼顧。」他認為,現下就是最舒適的階段。
●本文摘選自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所發行雙月刊《書香遠傳》雜誌173期:圖書館幕後推手!小編大神駕到,授權於聯合新聞網‧琅琅悅讀刊登,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加入 琅琅悅讀 Google News 按下追蹤,精選好文不漏接!逛書店
延伸閱讀
猜你喜歡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