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攝影大師張照堂81歲逝!電影導演陳耀圻曾佩服說:照堂是異類!

張照堂2015年在信義誠品書店舉辦《影像的追尋》新書發表會。記者屠惠剛攝影(圖/聯合報系新聞資料庫)
張照堂2015年在信義誠品書店舉辦《影像的追尋》新書發表會。記者屠惠剛攝影(圖/聯合報系新聞資料庫)

張照堂(1943年11月17日-2024年4月2日)生於1943年,初中時因為家人的相機而對發生興趣,後進入台大土木工程系就讀,大量吸收文學、養分,其中尤其存在主義、超現實主義,啟發了他日後冷冽的實驗性影像創作,在台灣現代藝術蓬勃發展的60年代擁有無可取代的一席之地。
60年代晚期,張照堂開始在中視擔任攝影記者,攝製多部鄉土民民俗,學生時代的文學滋養在此時表露無遺,深具人文關懷;80年代所拍攝的劇情片《唐朝綺麗男》被視為Cult經典,對性別、慾望的大膽展示,日後也啟發了當代藝術家蘇匯宇的同名錄像藝術作品。
終其攝影生涯,張照堂戮力於尋訪台灣攝影史,於1988年發表的《影像的追尋:台灣攝影家寫實風貌》,迄今仍是相關學術研究重要參考依據;2017年擔任企劃的《觀.點:台灣現代攝影家觀看的刺點》,則集齊19位現代攝影家,自不同觀點重新思索何謂攝影。1999年,張照堂獲授國家文藝獎;2022年則以對記錄及實驗的卓越貢獻,在該屆上獲頒終身成就獎。2024年4月2日晚間,攝影家張照堂於台北逝世,享年81歲。

書名:影像的追尋:台灣攝影家寫實風貌
作者: 張照堂
出版社:遠足文化
出版日期:2015/10/21

書名:影像的追尋:台灣攝影家寫實風貌
作者: 張照堂
出版社:遠足文化
出版日期:2015/10/21

1996年4月12日《聯合報》聯合副刊〈陳耀圻/不語的影像詩人──張照堂〉,由台灣知名電影陳耀圻所撰寫,對他的攝影作品和形象多有描述,認為他的影像創作代表了六○年代臺灣的部分文化記憶,給予高度肯定!發表聯合副刊全文如下,提供讀者深入認識,此刻一起共賞緬懷。(編按)

1996年4月12日/聯合報/37版/聯合副刊:陳耀圻/不語的影像詩人 張照堂

文‧圖|陳耀圻

做為一位影像創作者,他發揮出魔術師特有的本質,虛擬這些怪異、夢魘般的影像,就像是原本觀者心底的各種幻象……超現實派的藝術家和詩人有一種共同的本事,那就是他們有一種描輕摹重的技法,把原本不存在的人、景、情、事擺在我們面前,眾目睽睽之下眼見為憑,誰又能去抗拒它的真實性呢?就算我們體會到那就像是魔術師的巧妙詐術,卻也是樂在其中地陶醉於騙局裡。

最近見了照堂,健康的頰面,黝亮的眼眸,一抹小鬍綻著些許笑意,剎間交替切割著兩個時空的畫面,一個狄倫和狄恩揉合拌著憂鬱化不開的大孩子攝影新手,另個卻是沈穩散發初步中年魅力的影像藝術家。我脫口而出的說:「照堂是異類!」對這自認是善意佩服的稱呼,照堂不以為忤,也沒表示什麼態度,倒是坐在一旁《漢聲》雜誌總編輯黃永松挺附和我這「異類」的說法。照堂就是有這種本事,不語不代表沈默,更非無言;那天他告訴了我:當晚聚會不能太晚,清酒也只可淺酌,因為回去還要修底片──除去底片上的霉漬,預備展出作品,照堂要有動作了,展出的將是一九六二年到六四年間的舊作,一股熱氣衝上頭殼,「三十四年囉」,我差點沒滾下座椅,那些攝影作品──我一直記得。

不論在過去威權時代,或是今天號稱多元化的社會,似乎終歸是一犬吠形,百犬吠聲,大夥跟著起鬨者較多,然而,張照堂在那個青澀歲月裡就已透過作品宣示:存在於被抑制的現實規範外,生命的面貌卻是和顏悅色與令人咒詛的厭惡並存,完美經常與殘缺易位,瑣屑小節也不牴觸華麗宏偉的布陳。照堂在那個年代的創作是超現實風格的,作品的持色充滿了神秘色彩,迷狂、情慾之中賦予一種呼喚和啟示。

翻攝自1996年4月12日聯合副刊發表〈陳耀圻/不語的影像詩人──張照堂〉內容,擷取圖是張照堂1962年,新竹,五指山的攝影作品。(圖/聯合報系新聞資料庫)

一九六二年攝於新竹五指山的人體系列中,有一張群山疊綿延天際,前景巨石上斜倚著一副寬闊年輕裸露的肩背,側光照射下肌理分明,由寬漸狹收至渾圓的臀部,構圖強悍有力,鼓脹著一股神秘生命力量,氣勢磅礡。三十年來,歷歷如新,始終難忘。記載上說超現實大師達利一九三一年的名畫〈持續的記憶〉裡,一隻隻垂軟的掛錶,搭晾在樹杈間在平台邊;當他完成畫作後,急著問人:「三年以後還記得這幅畫嗎?!」達利得到的答案是「只要看過,沒有人忘得了它。」同樣的,照堂這幀〈裸背〉攝影作,讓我三十年都沒忘記過呢!

「是因為存在而活著,還是活著所以才有存在?」照堂在他一九六四年系列前景人物柔焦作品裡,似乎企圖給他的觀眾一項啟示,我們發現影像和背景地點具備一種反動記憶的原動力,通常每當一個人回到許久不曾重遊的舊地,並不須刻意營造氣氛,僅僅是一腳踩進從前,許許多多陳年封箱往事,全都會一古腦地卡位回到我們的記憶裡。

這一組攝於板橋的照片,前景人物似乎扮演了mnemonic的角色,將觀眾引接到記憶中的某地;任它是瓦礫殘墟,還是鄉間小徑,即或是一株孤立的小樹,也會那麼強有力的催醒酣睡中的記憶,我們深信,曾經一度,這裡有過我們的足跡,不然,可是曾在夢中神遊?年輕的照堂顯然相當瞭解其中三昧,至少在黑、白、左、右分明的年代,照堂已經放肆地玩起「模糊焦點」的攝影遊戲了。年輕的魔術師,初學乍練,滿腦門的鬼點子,這可不僅祇是回到未來晃一招。照堂在一九六三年浮州里糸列作品裡,他創造出一群驚悚的異形魅影:「天天樂撞球場」和「日日滿小飯店」掛招前,「代客泊車」小弟的面具可有夠酷;俯拍黑衣人身後草地上四肢鋪陳,是一齣性虐待劇場的落幕?抑是元兇回到作案現場?地平線上究竟擱置的一樽剪影的宜興茶壺還是無頭軀體的坐姿?!(以上純屬個人一九九六年的解讀,與照堂無關。)當然,這都是照堂跟他的觀者間的一場較量,做為一位影像創作者,他發揮出魔術師特有的本質,虛擬這些怪異、夢魘般的影像,就像是原本觀者心底的各種幻象。來自各階層,從市井小民到藝評家、支持者和批判者都不否認作品的爭議性,大家的共識就是凡看過張照堂的攝影作品,都會留下深刻的印象。暫且不論他人的看法如何?我只要強調照堂是一位高度為自我意志驅使的人,他成長,調適,但從來不改他影像詩人的本質。

在資訊、非資訊、反資訊氾濫充斥的今天,再見一九六二.夏日.張照堂的展出確是稀有而珍貴,他的影像作品,就像是在個人心靈的空間開啟一扇心扉,和盤托出隱密深藏的點滴情事,說不定這一系列「年輕」的作品,還能引領觀者將自我心志更清晰可見地鏤出身、眼、口、鼻、各種形形色色的五官容貌,縱然有人感受不到我所說的「神奇功效」,也是不打緊的,照堂更不會在意,無論如何,都無損於他的影像創作仍將代表了臺灣六○年代部分的「文化記憶」的事實。

日前看到報章外電一則新聞,報導上說億萬富豪電腦大亨蓋茲個人所擁的公司,以未公布的價碼買下自然生態攝影家安塞.亞當斯作品之全部電子版權,並將轉換製作成CD-ROM產品於一九九七年出版《亞當斯人與作品專冊》。適時提醒我,國內針對致力攝影藝術工作者,多年來他們為臺灣所做的影像建檔,應該積極在平面出版上保存外,更應受到國家保存規畫的優先重視。

當照堂的「底片」被掃描進人數位光碟後,下次再聚會,也許也可以逍遙自在的多飲兩盅,而不必趕著回去清除底片上的霉漬,看照堂寡言不語的,或許他只是沒告訴我,其實根本一直樂在其中呢!■

〈陳耀圻/不語的影像詩人──張照堂〉發表於1996年4月12日《聯合報》聯合副刊,台灣知名電影導演陳耀圻曾提及攝影大師的欽佩與對其影像創作的解讀。圖/聯合報系資料版面(1996-4-12/聯合報/37版/聯合副刊)

加入 琅琅悅讀 Google News 按下追蹤,精選好文不漏接!
琅琅時光 攝影 電影 紀錄片 導演 金馬獎 文化資產 藝術 閱讀藝文

逛書店

延伸閱讀

漫畫搶先看!《集合!RENDEZVOUS 011》走進仙姑男孩的神秘世界!

揭密彰化八卦大佛!前身與日治戰死的「能久親王」有關

閱讀人社群主編鄭俊德:6本推薦書迎接AI世代 打開閱讀新「視」界

「走到靈魂或奇點之上」——專訪氣味小說《香鬼》作者古乃方

猜你喜歡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