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美術館與新型態教育活動──高美館的藝術與生態實驗

大廳音樂會由陳欣怡老師策畫音樂劇的現場(張淵舜攝)
大廳音樂會由陳欣怡老師策畫音樂劇的現場(張淵舜攝)

文/張淵舜(高雄市立教育暨公共服務部主任)

美術館真是一門好生意,至少在二十一世紀當下的台灣,各縣市政府都紛紛渴望有自己的美術館。除了原有的北中南三大美術館之外,新北市、桃園市、台中市、嘉義市、台南市等,爭相蓋起大型的美術館。每一家美術館都在搶客人,不只是從同業的博物館、美術館搶,更要從異業的百貨公司、購物中心、電影院等搶。小小的台灣,雨後春筍般的美術館事業,即將面臨前所未有劇烈的競爭狀態。

2017年7月轉型為行政公法人,邁向一座具當代性格、新型態的美術館是我們的目標。作為教育與公共服務的部門,我們重新思考美術館與民眾的既有關係與未來新可能。環顧二十一世紀當代的美術館以及藝術與觀眾的關係,已經產生了重大的改變,美術館恐怕無法自滿於只是一個沈思或欣賞藝術的殿堂。藝術不只是審美、崇高、無目的性的心靈活動,而需要建構更多與社會的連結及觀眾的體驗。

觀眾與作品間的關係,不再安於作為一個「他者」,「旁觀」著展覽廳中的藝術作品而已。欣賞藝術也不再只是一種腦海中意識的經驗,而涵蓋更多親歷其中的力行活動。藝術不再只是參觀,而是一種參與。也難怪泰德現代美術館前館長Chris Dercon說:「現在有很多藝術家與策展人,都會把展覽空間視為是一個會面點,一個相遇的空間,所以或許我們正進入一個展覽空間沒有藝術的年代,人們現身在那裡,然後彼此交談與互動……」

而從教育暨公共服務部的角度出發,我們累積了一些實驗與思索,在此分享:

跨域整合,不分台上台下徜徉藝術

當代美術館不同於以往,需具有敏感的社會觸覺,引領觀眾的生活,作為一個城市創意文化進步的指標。「高美講堂」因此不再侷限於與當期展覽結合的脈絡,轉型為系列性、跨領域的主題講堂,逐步推出藝術與音樂、電影、建築、科技、飲食、、生活等知識的整合,挖掘最當下的議題,開發最尖端的新觀眾群。跨領域交鋒,也讓藝術家理解彼此,從一方的觀點補充另一方,反映了藝術家共同的時代精神與美學觀。透過與其他領域開放性的互動,更嶄露文化脈絡上原本邊緣化、非主流的靈光,進而產生全新的美學概念。

除了透過跨領域活動打開觀眾對於藝術的想像,為了讓民眾自在的展開藝術體驗與探索,不再於展間對策展論述與作品困惑,我們直接在展場中邀請策展人、藝術家或是相關的藝術工作者,推出直指展覽核心的「展場微講座(Gallery Talk)」,跳脫原有台上台下的講座形式,透過展間作品前的直接對話、提問、分享與交流,擴大觀眾對藝術品的理解,企圖解除觀眾面對作品先備知識不足的恐懼。

另一個打破台上台下界線的計畫是「月昇.樂昇-小周末」陸續12場,每季規劃系列主題。為了培養夜間觀眾,特別選於每月第一個周五晚間,在高美館雕塑大廳演出,不管是大型的交響樂、音樂家個人音樂演出、劇場與音樂結合的音樂劇,或是音樂會結合聽眾一起的身體展演,場場精彩的月昇之歌,同時開演於一、二樓展覽。場中的觀眾各個井然有序,台上台下沒有界線。除了聆聽演出之外,音樂會中也可以聽著指揮與音樂家訴說這些曲子的特色與創作心情,這種直接的氣息交流,不是正式表演廳堂可以有的。

以其中一場蘇顯達老師的獨奏會為例,音樂家在開場就以安慰的口吻說著:「……我今天的選曲有一個原則,請大家放心,曲子都很短,當您們聽著聽著想要睡著的時候,曲子就會結束,大家的掌聲就會把您們叫醒……」這麼貼心可愛的音樂人。整場音樂會我們聽著老師說著這些曲子的特色,以及他手上借自奇美基金會的名琴,觀眾可以從音樂家演奏出來的樂句中,充分感受到特有蘇顯達式細緻而誠懇的表達方式。相信那一個夜晚在場的觀眾心裡,一定留下前所未有的感動與幸福。

音樂會的另一個特色,是從襁褓中的孩子到年長老者我們都歡迎,演出前會讓觀眾知道,我們樂意小朋友從小來練習觀賞演出的禮儀,當孩子有一些聲音,觀眾們也會理解,大家正在提供給予在場的每一個孩子參與音樂會的學習機會。這麼多場演出下來到目前為止,沒有觀眾有過抱怨。當然,音樂會中我們會看到許多睡睡醒醒的小小孩,在家長的懷抱中度過這一段美術館裡的生活。期待一次次的生活片段,可以為他/她們種下未來藝術生活的種子。

大廳音樂會跨域媒體藝術與身體劇場由國際團隊「奧地利URHOF20」特別演出高美館限定場(攝影:林宏龍)

今年修館期間,我們更利用展場施工前進行了一場「空場音樂會」,打破了大家對於美術館展場的刻板印象,以完整一個展場空間邀請高雄在地樂團GO GO Machine Orchestra團隊結合聲音與影像的另類演出。相信在不久的將來,展場佈卸展的空場時間,我們也會規劃一些難以定義、實驗性的演出。至於下一場會是什麼形式,說實在我們也不知道,一起期待不一樣的可能吧!

以五到十年的維度,扎根一座城市的藝術苗種

為了讓美術館不只是一座建築,而能培力城市居民的藝術涵養,我們申請了文化部前瞻計畫,啟動一系列以5-10年為想像的藝術扎根課程,讓城市的經典圖像、高雄的藝術家可以經由系列課程,讓大高雄的市民建構起文化藝術的意識,並扎根於下一代。

為了讓專屬高雄城市的藝術課程,能在各個學校茁壯生根,我們展開了教師培力計畫,集結美術館的典藏作品,透過高雄第一社區大學藝術家張金玉校長的主持,2019年推出了愛河、柴山、高雄港、旗津、前鎮,2020年蓮池潭、月世界、新灣區產業線,共8支藝術偵探小旅行課程,與鄰近的中山國小、鼓山中學、明誠中學,也陸續展開了學校本位課程的設計與合作。

藝術扎根愛河藝術偵探地圖

藝術扎根愛河小旅行課程(攝影林宏龍)

在執行中我們理解了課程是活生生、具生命力的有機體,必須一次又一次的實驗翻修,所以要以5年為一個基礎來準備,來對應一群又一群孩子的不同需求。社大授課的老師、本館的導覽志工們大批人力投入,為高雄第一次的美術館藝術課程奉獻專業與熱情,看到了孩子與老師的回饋,我們的辛苦就有代價。

鳳山鳳西國小一位五年級的小朋友是這樣寫著:

……我愛愛河,有著清澈的河水;我愛愛河,橋梁下有著不可思議的小小秘境,吸引了我們前來一探究竟……橋梁下的秘境,愛河的「身高」比我們還高,真是令我大吃一驚!再往前走,突然有種很像鹽的鹹味,於是我問同學,同學說他也有聞到,我開始懷疑,心想「該不會這裡是『愛海』吧?!」 不然這裡怎麼會有鹹味呢?但是後來,我又想:「不可能,這裡絕對不是海!」這個謎真是難啊!

內容中的小錯字,是忠於原作。因為愛河是所謂的「感潮河段」鹹淡水,教導觀察河岸藤壺這種生物的存在,以確定海水的痕跡。這是我們的教學重點之一,孩子比我們高明,用了「愛海」來形容,更妙的是小朋友以一個傳神奇妙的「愛河身高」比擬了那個小秘境中她所看到無以名狀的有趣現象。

高頭蝠 黃俊嘉攝

藝術與生態園區:城市居民通往自然與美的入口

位處南方的高美館,擁有超過40公頃的生態園區,在台灣乃至世界都是得天獨厚的。園區中有兩座美術館(高美館、兒童美術館),2019年鐵路地下化之後,園區又納入2.6公頃的園道,超過百年被鐵道切割的內惟社區(內惟舊部落與內惟埤)得以縫合。鳥瞰美術館園區與周邊社區,我們會發現原有內惟社區緊臨位於西側的壽山自然公園、南邊的中都濕地公園、東邊的農十六森林公園。這幾個區域都有一個共同特質,皆是城市進入自然的入口地帶,幫助城市居民重建人與土地、山林、水域、自然的連結。人們可以由這些「地方」獲得自然或藝術的療癒作用,重新充電回到城市,展開下一階段不一樣的生活。另一方面,高美館園區連結柴山生態系統,加上3公頃人工湖,提供了自然生物最佳的庇護與繁衍的場域,以及戶外40件的公共藝術,成為國內最為獨特的藝術生態場域。

我們另一個五到十年的長期計畫,是透過重新認識高美館園區與周圍自然環境,從藝術拓展到生態,讓人們建構與土地更深層的連結。我們正逐年計畫性地進行生態棲地調查(2019年爬蟲類/蛇類調查、2020年蝙蝠/鳥類調查、2021年螢火蟲棲地調查),經由植栽與生物的記錄,結合高雄市野鳥學會、自然觀察學會等團體協助,同步推出棲地觀察與營造的活動、生態導覽、講座與教育工坊也招募了第一期的園區生態志工,讓民眾可以在園區遇見不一樣的美術館,深化民眾對藝術與生態的喜好。高美館的服務對象從藝術的愛好者,拓展到對大自然的粉絲,也期望向下扎根讓城市的學童了解城市的生態,進而學習尊重與保護自然。

因為高美館園區有夜間猛禽領角鴞,我們申請了環保署環境教育計畫,在園區中設置了2處巢箱,更前往鄰近柴山的內惟、近山的美濃與六龜的龍肚、寶山、集來、新發5個國小,進行了領角鴞巢箱的推廣活動,在寶山國小的那一個場次,我們集合了小朋友1-6年級總共15位,全校一起混齡上課製作巢箱,其中一位小朋友經課程洗禮後,將上課的內容點滴融會貫通呈現在草圖中,畫上了他想像中領角鴞的家,畫面文字上註明要有三要素:「空氣要好」、「防風防雨」、更強調「要舒服」。我訪問了他,他說這個巢箱是兩層樓的,一樓要養老鼠,因為他從課程中知道領角鴞的食物是小型的哺乳類動物如老鼠,水源很重要,樓頂要有水塔,下方有儲水池,可以自動送水到水塔,另外育嬰房(孵蛋的地方)要在另外一間才不會太擠。我微笑的心想這隻領角鴞已經進化到畜牧業,家裡還開養殖場,天呀,也住得太舒服,也太有想像力與創造力了。

此外,配合2021年的《泛.南.島藝術祭》中,我們邀請盧建銘老師啟動水岸生態藝術教室計畫,讓我們以「南方人」的姿態,以另一個5-10年的想像向土地學習、向原住民族學習,準備好彎下腰、蹲下腳來接近地表,發現內惟埤土地上的故事。在這個歷程中,我們勢必會遭遇當年西拉雅族、馬卡道族先民所留下的蛛絲馬跡,深埋於土壤中的種子以及水面下石蚌、河蜆,或是密林中山柚、七里香、菜欒藤與強勢的銀合歡、小花蔓澤蘭拼鬥的痕跡等。或是發現阿美族人每每在豐年祭數日大口吃肉的祭典結束後,用山柚葉烹煮魚湯去油解膩之際,原來我們與東部的部落族人這麼靠近。藉由這個計畫的土地學習,串連起內惟埤與柴山、大岡山、北大武山,乃至於東部海岸山脈的點點滴滴。

小結

高美館2017年7月轉型為行政法人,新型態活動從專屬展場的GALLERY TALK微講座開始,跨域系列講座接續小周末音樂會、藝術扎根系列課程、藝術生態導覽、園區生態調查推廣等陸續上路。高美館逐步結合美術館、兒童美術館與生態園區建構「高美館藝術生態園區」,打造一個不只是藝術愛好者的美術館,更是大家都想來、可以來的美術館,讓藝術融入所有人的日常之中。

DSC_1260.jpg 的副本

DSC_1236.jpg 的副本

水岸生態藝術計畫的基地(復育前)昇典影像製作有限公司攝影

●本文授權轉載自》101期,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藝術認證》101期
出版社:高雄市立美術館
出刊頻率:半年刊
出版時間:2023年12月27日

加入 琅琅悅讀 Google News 按下追蹤,精選好文不漏接!
高美館 音樂會 美術館 生態 閱讀專題 閱讀藝文 藝術認證

逛書店

延伸閱讀

漫畫搶先看!《集合!RENDEZVOUS 011》走進仙姑男孩的神秘世界!

揭密彰化八卦大佛!前身與日治戰死的「能久親王」有關

閱讀人社群主編鄭俊德:6本推薦書迎接AI世代 打開閱讀新「視」界

「走到靈魂或奇點之上」——專訪氣味小說《香鬼》作者古乃方

猜你喜歡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