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治時代張舜卿藝術創作中「赤」的力量──#名單之後105

文/林榮燁

張舜卿 入選 臺展第7回

在張李德和、賴子清於1976年編纂的《縣志‧學藝志》第62頁裡這樣介紹張舜卿(1906~1958):

「張舜卿生於嘉義縣溪口鄉,專長西畫,作品風格寫實。進日本美術學校學習,昭和八年(1933)以〈人物〉〔圖1〕入選第七屆臺展。但後來的作品〈逃難〉,卻被審查員認為具諷刺政治之意而剔除,張氏也因此憤而棄筆。」

圖1:張舜卿〈人物〉(1933)-來源/第七回臺展圖錄

張舜卿家境富裕,是家中獨子,父早逝,由母親帶大,1924年初曾赴中國上海美術專門學校習畫,同年7月因中國內戰而棄學返臺。1925年3月赴日本先自費進入東京美術學校教授藤島武二主持的川端畫學校學習素描 [註1],1926年考取東京美術學校西洋畫科 [註2]。1927年,臺展3月成立,當年8月,新竹以南的東京美術學校學生在臺南成立「赤陽會」,其主要成員就有張舜卿〔圖2〕 [註3]。張舜卿在校三年級時曾在帝展審查員小林萬吾的教室習畫〔圖3〕。因受當時日本外光派兩位大師的薰陶,美術學養紮實,1931年畢業時留下優美的〈祼女二人〉〔圖4〕以及〈自畫像〉 [註4],後者還是臺灣人中少數畢業作品成為學校的典藏。可惜的是,張舜卿的繪畫生涯,正如張李德和貼近的觀察:在〈逃難〉未入選臺展之後「憤而棄筆」,並於1935年起任職協議會員等公職 [註5]。晚年,意外地只留給家人一幅全開的慈母般的水墨觀音〔圖5〕 [註6],以及一封寫給兒女的家書〔圖6〕 [註7]

圖2:張舜卿(第4排右1)參加東京美術學校西洋畫科第三學年教授小林萬吾(中間戴帽)謝恩會(1928)–來源/張英元

圖3:張舜卿與赤陽會第一次在臺南公會堂展出時合影(1927)。照片中右起張義雄、顏水龍、廖繼春、陳澄波、張舜卿、何德來–來源/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典藏

張舜卿參與過「赤陽會」。白適銘在《臺灣美術團體發展史料彙編1:日治時期美術團體(1895~1945)》的「赤島社」裡說:

「『赤』字的敏感,以及青年美術家對臺灣土地的熱情,讓官方色彩鮮明的《》形容該會為『向臺展對抗的團體』,《臺南新報》更以…,『本島風火揚起』等搧動性標語,突顯該會的立場與臺展對抗,…。陳植棋的朋友蕭金鑽曾問他:『陳君,你還在『赤』嗎?』其回答:『赤島是貫注赤誠,以藝術力量滋潤島上人的生活。』」 [註8]

張舜卿雖然不在後來的「赤島社」,但其原初的藝術精神或許就是如此的「赤」。

圖4:張舜卿〈祼女二人〉(1931東京美術學校畢業作品)–來源/張英元

也像部分慧星般的臺、府展,張舜卿只入選一件作品〈人物〉,描繪當時富裕的漢人居家,畫面有木床、梳粧臺、水瓶等豐富的傢俱,畫中女性,披著柔衫,腳踩鞋子,坐在有靠背的椅子上露出豐腴的乳房餵食小嬰孩,特別的是,一旁站立一位薄布披肩與手臂、幾近赤裸、腳踩布幔的小女孩。畫面繁而不亂,細膩生動。

圖5:張舜卿〈觀世音〉(1955)-來源/張英元

縱觀入選臺、府展作品的內容及類型,有女性裸露的西洋畫,不算多,但也非鳳毛鱗角,一千三百多幅西洋畫作品中有三十幾幅,約佔2%,若不計日本人畫家,主要就是留學日本的廖繼春、顏水龍、張秋海、陳慧坤、劉啟祥、李石樵、邱潤銀等人的作品 [註9],「只有赴日接受西洋學院派訓練的學生,才有機會接觸人體素描的題材 [註10]」。但是,畫面出現裸露小女孩者似乎只在1930年廖繼春榮獲「臺展賞」的〈持籠童女〉,以及張舜卿那幅〈人物〉。

圖6:1957年2月張舜卿給長子張英元的家書-來源/張英元

張舜卿的〈人物〉裡,一位是後腦杓映在牆上鏡子裡、正餵母乳的婦女,一位是低頭不語、幾近全裸、右手拿著物品的小女孩。此畫的內容在當時或許讓人覺得獨特。而以現代心理學描述小孩子「叛逆期」的狀態 [註11],原本乖巧的小孩子因為身體控制能力提升而突然暫時變得難以捉摸、想要表達自己的意見或感受、有某種難言的欲望想要挑戰父母。〈人物〉裡幾近純潔的小女孩沉默地對著婦女與小嬰孩表達忌妒或抗議、或是剛被斥責,婦女的表情則是一半專注、一半不理不睬。張舜卿似乎想要表達或補捉某種心理素質,但不清楚是否有延伸性的象徵與意圖。

西方視覺藝術裡,身體的裸露,從早期對身體、自然與神話的探索,宗教的、愛慾的與象徵性的表達,到近現代心理的、符號的、現象的、甚至純粹感官的深刻描寫,有淵遠流長的傳統與流變 [註12]。張舜卿回到臺灣相對保守鬱抑的政治文化氛圍裡,其內心「赤」的力量才以〈人物〉獲得肯定,卻在隨後〈逃難〉裡因為「赤」的質疑,憤而提早離開臺灣藝壇。

105

註釋

1. 日本文部省於1924年修訂外國學生入學規程細則,特別學生須通過實技考試。見羅淑慧,《日治時期的臺灣留日美術家—以東京美術學校為研究中心》,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2008,頁84。

2. 與張舜卿長子張英元於2020年7到8月的書信往返與訪談:張舜卿於1906年1月10日出生於嘉義縣溪口鄉坪頂村,為家中獨子。父親張炎為當地的大地主,在1911年英年早逝,時年6歲的張舜卿由母親郭鍼一手帶大。1923年畢業於新港公學校,而後進入嘉義商工補習學校商業科就讀,但不到一年就休學。1924年,張舜卿曾赴中國上海美術專門學校學習,同年7月因蔣中正北伐,中國陷入南北軍閥內戰,而放棄學業返臺,卻未澆熄他學習美術的決心。由於帝展是日本美術界的最高殿堂,而東京美術學校教授多為帝展審查委員,因此,東京美術學校成為臺灣人赴日學習美術的首選。張舜卿為考取東京美術學校,於1925年3月先自費進入東京美術學校教授藤島武二主持的川端畫學校學習素描。經一年的努力,在1926年順利考取該校西洋畫科。此外,張舜卿於1933年首次入選臺展時,當屆的臺展審查員即有藤島武二。

3. 見白適銘編著,《臺灣美術團體發展史料彙編1:日治時期美術團體(1895~1945)》,初版,臺北市:國立臺灣美術館,2019/10,頁106~110。張舜卿曾於1927年返臺,並在年首次入選臺展前,應有一些作品問世了。

4. 東京美術學校(現改為東京藝術大學)典藏的張舜卿自畫像(1931),可見連結

5. 同註2,與張舜卿長子張英元於2020年7到8月的書信往返與訪談,以及興南新聞社,《臺灣人士鑑》,臺北:興南新聞社,1943,頁249:張舜卿在戰前曾當選1935及1936年溪口庄協議會員,1938年溪口信用販賣購買利用組合監事,1939臺南州協議員,1941年被任命為日糖頂坪區原料委員,並擔任頂坪部落會長等職務。

6. 同註2.,與張舜卿長子張英元於2020年7到8月的書信往返與訪談:1952年,張舜卿信手以小孩的水彩和紙張,繪製妻子何翠雲肖像,而後越畫越有興趣,不斷擴大,拼接紙張,於1955年完成〈觀世音〉〔圖5〕,卻意外地成為遺作。張舜卿於1957年因食用生魚片感染霍亂,經過一年的治療無效,於1958年6月15日過世。

7. 1957年2月張舜卿給長子張英元的家書:

親愛麗珠英元吾兒收知

前幾天你們寄回來的信裏面有兩張通學乘車買票在學證明書,爸爸都已經收到糖廠返了兩張您們的乘車證,您媽媽看了很高興,令你的妹妹麗花趕快寫信送去告訴你說你們接了也一定會高興吧,您們說在祖父母家裏享受三餐沒可奉答很難過,也是,在爸爸享你們,可是他的外孫親親的,有什麼難過,因為求學上進,好好保養身體健康,不要過勞肉體,也可節省來往的時間,對功課認真努力,減輕消耗體力,耐久用功課程,將來一定成功,貢獻□家,謀取民族之幸福,造成人類之幸福,都是奉答您們的祖父母生平養育的恩,您想對嗎?但現在已經有了通學乘車證,您們可許隨便隨地,可喜自由通學,若要回家來看看家況,姉弟打合,不論什麼星期第幾號,便可回來,是嗎,雖如此定要沒影響學課的時候,好不好呀,完了,身體務要自珍。

8. 同註3.,頁149。

9. 從網路「臺展資料庫」的統計,西洋畫部一千三百多張,東洋畫部七百多張。

10. 同註3.,頁149。

11. 參考阿爾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著,譯者:劉建金,《兒童成長心理學:兒童的人格形成及其培養》,臺北市:五南文化事業機構,2019/05。

12. 參考肯尼斯‧克拉克(Kenneth Clark)著,譯者:吳玫、甯延明,《裸藝術:探究完美形式(The Nude: A Study In Ideal Form)》,臺北市:先覺出版社,2004/08。

●本文為陳澄波文化基金會授權刊登於聯合新聞網「琅琅悅讀」頻道,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加入 琅琅悅讀 Google News 按下追蹤,精選好文不漏接!
名單之後 嘉義 臺灣日日新報 畫家 閱讀專題 閱讀藝文

逛書店

延伸閱讀

臺南古都竟有1600座廟宇?盤點孔廟、天后宮等大有來頭的神明宮廟與百年古蹟

香港發揚光大的小吃「馬來糕」 竟與英國殖民史有關

舞步中,探索客家文化記憶:專訪君舞蹈劇場團長 謝宜君

從臺北到北斗,仕紳畫家余德煌的北斗紀事──名單之後#143

猜你喜歡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