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治台灣林錦鴻的畫作、畫評與他的美術夢──#名單之後98
文/張琬琳(臺大臺灣文學研究所博士候選人)
林錦鴻 入選 臺展第3、4回
在畫家的生涯中,能夠自由的創作,能夠寫寫評論,為推動文化藝術做一點事,並且能兼顧生活,那是何等幸運之事。尤其在日治時代的臺灣,畫家要有這樣的機遇,也只有在1937年中日戰爭動員前,才有如此足夠的餘裕。
談到日治時代的臺灣美術評論者,專力於畫作及畫評的臺籍畫家林錦鴻,是不能不被提及的前輩。他身兼西洋畫創作和文化評論,是日治時代少有能力能夠撰寫畫評的臺籍人士,也是倡議在島內籌建美術館的發起人之一。
1905年,林錦鴻出生於彰化芬園鄉社口村,1926年自臺北師範學校畢業後,曾返鄉於芬園公學校執教三年,代表學校在「臺灣商業博覽會」及「一盧會」展出水彩畫,為臺灣水彩畫展的會員。
儘管擔任教職,但林錦鴻內心,一直是嚮往創作的。1929年,他辭去公學校教職,赴日本東京川端畫學校深造,在東京師事田邊至、岡田三郎助兩位老師,並積極參加「春臺展」及「臺灣美術展」,他的作品《少女》以及《風景》分別入選第三回(1929年)、第四回(1930年)的臺灣美術展覽會。
林錦鴻的油彩畫,深受法國後期印象派(Post-Impressionism)與野獸主義(Fauvism)的影響,因而他的畫作,尤其敢於用色,擅長補色對比的色彩,來強化物體色彩的飽和度。知名作品《少女》,即細膩傳達了女孩恬靜的神情,搭配輕簡的居家的服裝,和樸實的桌椅擺設,表現自然的人物樣態及靜物材質之美,而這幅畫亦受到當時臺灣總督石塚英藏讚賞,購買收藏。
1931年返臺後,林錦鴻在彰化公會堂舉行個人洋畫展覽會,共展出50多件作品,受到美術界矚目,而在此之際,中部仕紳林獻堂等人創辦了《臺灣新民報》,積極禮聘林錦鴻擔任報社美術記者,在他任職報社的6年內,除了負責文化新聞採訪,經常報導和美術相關的活動外,亦擔任漫畫、插圖的工作,同時也兼任兒童新聞編輯專員。
每當有臺展、一般美術展或個展,林錦鴻即前往觀賞,撰寫報導。例如臺展即將要舉行展覽會前一個多月,他會帶著攝影師,採訪參展者的畫室,撰寫「畫室訪聞」記,訪問畫家的心得,看看他們提出什麼作品參展。
他最受討論的一篇評論文章,即是1936年(昭和11年)臺展舉辦第10回前,以筆名「錦鴻生」所發表的〈對昭和十一年度臺灣美術界的希望:期待官民的同心協力〉,這篇評論,成為見證日治時期臺灣美術從「臺展」到「府展」轉折的更迭,和日本「帝展」制度的改革之間的關係,並為當時臺灣畫壇對評審委員名單的建議,留下重要的時代印證。
林錦鴻不僅親身力行,關注「臺展」的評選和改革動向,在1935年6月9日,他更與當時臺灣知名近代美術、書畫大家呂鐵洲、郭雪湖、陳敬輝、楊三郎、曹秋圃等人,共同成立「六硯會」,致力於推廣美術創作外,更倡議建立美術館。「六硯會」成立才短短一年多期間,已在臺北舉辦了多場講習會、繪畫課程,也積極舉辦了數場畫展和拍賣會,參與的畫家們,更大方捐出拍賣所得,一齊集資,擘想為臺灣籌設第一間美術館。
然而可惜的是,最終歷史的現實,並無法如畫家們當初所擘想,成功集資為臺灣成立美術館,反而由於1937年盧溝橋事變爆發後,日本軍國主義勢力急遽擴張,《臺灣新民報》被下令廢止漢文版,而林錦鴻於是遠走上海從商。
在那樣一個動盪的大時代裡,畫家們的生涯和創作的理想,都只能被命運推著向前的時代。究竟孰好孰壞?從現實面來說,林錦鴻確實是運氣好的。戰後林錦鴻藉由從商經驗和擔任文化記者時的人脈,讓他順利斡旋於地方政治,而取得了芬園地區的鹽業專賣權,經商大為成功,也擔任了幾屆鄉民代表,經營了職業介紹所。
但畫家的心靈,應是不捨而仍眷留於創作的。戰後林錦鴻持續業餘參加「中部美術協會」、「磺溪畫會」、「彰化縣美術協會」,偶爾作畫自娛,或與畫家同好們共同參展。由於大環景的變遷,畫家雖無以像年輕時那般,為創作和評論投注畢身的心力,但林錦鴻為臺灣畫壇所努力過的貢獻,如今仍被臺灣美術史永遠記憶著。
#名單之後098
參考書目:
林文昌,《彰化縣美術發展調查研究.繪畫篇》,彰化縣政府文化局,1998。
林錦鴻,〈日據時代臺灣藝壇瑣憶〉,《藝術家》,157期,1988-06, p.74-75
黃琪惠,《日治時期臺灣傳統繪畫與近代美術潮流的衝擊》,臺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博士論文,2012-07。
蔡相煇編纂,《芬園鄉志》彰化:芬園鄉公所,1998,p.477-478。
謝里法策劃,《臺灣美術地方發展史全集彰化、雲林地區(上、下)》,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5。
顏娟英,《臺灣近代美術大事年表》,臺北:雄獅美術,1998。
顏娟英編著,《風景心境:臺灣近代美術文獻導讀(上、下)》,臺北:雄獅美術,2001。
臺灣創價學會,《日治時期臺灣官辦美展(1927-1943)圖錄與論文集》,臺北:臺灣創價學會,2010。
參考資料庫: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南國美術殿堂「臺灣美術展覽會(1927-1943)」作品資料庫。(2020/4/30檢索)
●本文為陳澄波文化基金會授權刊登於聯合新聞網「琅琅悅讀」頻道,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加入 琅琅悅讀 Google News 按下追蹤,精選好文不漏接!逛書店
延伸閱讀
猜你喜歡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