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人為何總強調「硬頸」?從「不知變通」到「擇善固執」

1980年代之後,客家族群認為必須要有一個能夠突顯為了目標而不斷堅持的意象,「硬頸」便成為極佳的詞彙,逐漸成為臺灣客家族群的驕傲「印記」。圖/桃園客家專刊提供
1980年代之後,客家族群認為必須要有一個能夠突顯為了目標而不斷堅持的意象,「硬頸」便成為極佳的詞彙,逐漸成為臺灣客家族群的驕傲「印記」。圖/桃園客家專刊提供

臺灣客家族群的特色是什麼?也許人們會有各種不同的主張,但客家的「硬頸」應該有許多忠實的支持者。

在今日臺灣社會的活動場合中,常可聽見人們用「硬頸」這個詞彙來形容客家族群,藉以傳達出客家族群堅忍不拔與擇善固執的特色,不過若細心考察「硬頸」一詞,可發現在「家庭中用語」與「社會上用語」有頗大的不同。(編按)

文|廖經庭

家庭中所使用的「硬頸」:不知變通

「硬頸」一詞並不是一個創新的詞彙,若讀者會說客家話,應該都有類似的語言使用經驗,「硬頸」通常都是用於客家長輩教訓晚輩時,長輩會說「佢係當硬頸个細人」(他是一個十分不知變通的小孩)。因此,對於許多從小以客家話為母語的客家人來說,說你「硬頸」時,並不會自我感覺良好,因為這不是稱讚詞,反而是有指責的意思。

當然在不同的情境中會有不同的語意,通常具有「頑固」、「不聽勸」、「難溝通」等意涵,而這些意思通常也比較負面。

社會上所使用的「硬頸」:擇善固執

家庭中所使用的「硬頸」不知變通的概念,大約在1980年代臺灣社會轉向民主政治之際產生轉變。我們可發現在1980年代以後,「硬頸」一詞在許多政治公開場合中反覆出現,尤其在2000年的總統大選時,多組總統候選人抵達客家鄉鎮時,經常透過「硬頸」來拉攏客家族群爭取選票。

這3組總統候選人在客家族群的政治場合中,都很有默契強調客家硬頸精神,並且也將硬頸精神定義為捍衛鄉土、不怕難不畏死、克勤克儉、堅忍不拔等,硬頸概念從「不知變通」逐漸轉變為「擇善固執」。

候選人甲走訪苗栗客家鄉鎮時表示:「客家的忠義、硬頸精神就是捍衛鄉土」。

候選人乙參加樹林義民節活動時也表示:「義民爺不怕難、不畏死的硬頸精神,值得所有客家鄉親尊崇、仿效」。

候選人丙赴新竹縣新埔鎮參加褒忠亭義民節慶典時更提到:「客家鄉親克勤克儉、堅忍不拔的硬頸精神,及敬天法祖、保鄉愛國情操」。

臺灣客家人為什麼要強調「硬頸」?

客家族群有許多意象,為何「硬頸」成為當今臺灣客家族群代表性的意象呢?這與臺灣客家族群所處的社會情境可是有很密切的關係。

「硬頸」意涵的轉變,是在1897 年解除戒嚴以後,有鑑於《電視法》中對於方言的限制,於是1988年12月28日客家知識分子勇敢走上街頭舉行「還我母語運動」遊行,希望傳播媒體播送客家語的節目,以推動多元、開放的語言政策。

「硬頸」展現了臺灣客家族群的抗爭勇氣,因此當1980年代客家族群有機會爭取話語權時,客家族群必須要有一個能夠突顯為了目標而不斷堅持的意象,而檢視其他族群的語彙,似乎沒有可以與硬頸一詞對應的單一詞彙,此時「硬頸」便成為極佳的詞彙,因此逐漸成為臺灣客家族群的驕傲「印記」。

作者簡介


廖經庭
桃園觀音土生土長的海陸客家人,2003年進入國立中央大學客家社 會研究所就讀,成為臺灣第一批客家研究生,其後進入國立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博士班深造,現為 桃園市復旦高級中學歷史科教師。喜愛關注臺灣客家議題,曾發表多篇相關論文。

●本文摘選自桃園市政府客家事務局季刊《MEET HAKKA尋客》第35期 〈我是「硬頸」客家人?——從「不知變通」到「擇善固執」〉

加入 琅琅悅讀 Google News 按下追蹤,精選好文不漏接!
尋客Meet Hakka 客家文化 戒嚴時期 廣播 閱讀專題 閱讀藝文

逛書店

延伸閱讀

揭密彰化八卦大佛!前身與日治戰死的「能久親王」有關

閱讀人社群主編鄭俊德:6本推薦書迎接AI世代 打開閱讀新「視」界

「走到靈魂或奇點之上」——專訪氣味小說《香鬼》作者古乃方

入選76屆坎城電影《盜墓奇美拉》藝術考古與編導巧思

猜你喜歡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