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嘉雯、王世豪/故宮國寶的「物」外之意——山水畫的詩意、器物的隱語

朱嘉雯談故宮鎮館之寶14講
  (資料來源:一刻鯨選)
朱嘉雯談故宮鎮館之寶14講 (資料來源:一刻鯨選)

(內容/、王世豪,編輯撰稿/

許多民眾到台北故宮,點名必看「網紅古物」翠玉白菜、肉形石、毛公鼎,可是故宮「鎮院三寶」另有其物,即是三幅北宋山水畫--范寬〈谿山行旅圖〉、郭熙〈早春圖〉、李唐〈萬壑松風圖〉。故宮有近70萬件館藏珍寶,就那麼巧,Top3都是北宋山水畫,中國文學博士朱嘉雯表示,北宋山水畫之所以被奉為,因為在山水之際寄寓著心靈流連,使人「不厭百回讀、不厭百回看」。

古人曾說,一幅好的畫作可以讓人在裡面或坐、或遊、或行走。北宋山水畫之所以精彩,因為它兼具文學與詩的意境,以山水呈現文人心胸清遠、闊朗、高明的境界,而這種「詩學」想像,可以讓觀者與畫作之間形成一種對話空間,在裡面悠遊坐臥。

〈早春圖〉郭熙 (圖片來源:故宮OPEN DATA專區)

每個人觀畫的「旅遊路線」都不太一樣,有的人喜歡橫著看,有些人喜歡豎著看,有的人這次看山、下次看樹,甚至有些人可以在畫作裡盤桓一輩子,到生命最終都還捨不得離開。這就是一幅精彩的山水畫可以很耐看、可以看很久的道理,朱嘉雯不禁讚嘆:「這真是很美的一件事!」

以郭熙〈早春圖〉為例,分享三種賞析「旅遊路線」:第一種,從「藝術專業」角度分析郭熙的「三遠法」構圖、「捲雲皴」的蟹爪筆技;第二種,用「泛政治性」的角度解讀畫中萬物騷動不安,窺探當時宋神宗熙寧變法的決心;第三種,從「早春」這個精緻的文學命題,探討其中「詩學」張力與爆發力之美。

「評賞一幅好的山水畫,能夠站在這個畫作前面站得越久,看到的就越多。」朱嘉雯希望將來大家看山水畫,應該要肅然起敬、要靜靜觀賞,接著能夠徜徉在這個畫作裡頭,極盡欣賞。

●節錄自有聲內容服務平台《一刻鯨選》《朱嘉雯談故宮鎮館之寶14講》


國寶物語,聽見那些「物」外之意


到故宮除了欣賞山水繪畫,更有琳琅滿目的古代文物可以細細品賞。雲科大漢學應用研究所助理教授王世豪分享,藉由這些華夏文化中的各種生活用品,我們可以發現古人對於生活的慾望、甚至品味的要求,都像現代人一樣五花八門又精采。

神人紋觿/西周中期 (圖片來源:故宮OPEN DATA專區)

例如「玉觿」,它是一種上寬下尖的弧角形玉器,因為呈錐子狀,可以用來解開繩結。古代穿衣怕曝光,往往把衣帶繫得緊緊的。但總有要解開的時候,所以把能拿來解開的玉觿隨身佩戴,且作裝飾。當時的貴族子弟若佩戴玉觿,就象徵了對內有能力操持家業、侍奉父母;對外可從事政治、領兵打仗;也就是個值得依靠的成年人了。

耳飾玦/西周晚期至春秋 (圖片來源:故宮OPEN DATA專區)

「玉玦」也富含有趣的「語言密碼」。被流放的臣子如果收到皇帝賜來的「玦」,就代表「你不要回來了」;如果收到皇帝賜來的是個「環」,臣子就有機會再返還宮廷,受到重用。所以,古人利用「玦」和「絕對」的「絕」之間的諧音,來表達「斷絕」的意思。

另外像是我們現在使用的「盤」,其實是古人拿來裝洗完手的髒水,乾淨的洗手水則是用「匜」來裝的喔;而「豆」在古代指的是盛裝穀物、肉醬的器皿,比如故宮就有個戰國時期的藏品叫做「素豆」。聽了古文物的故事,你就會發現原來古人也曾這麼「活過」!

●節錄自有聲內容服務平台《一刻鯨選》《故宮那些玩意》

作者|朱嘉雯

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博士,國立東華大學華語文中心暨華語教學國際博士班主任,第52屆廣播金鐘獎得主,漢聲廣播電台節目製作、主講。《創價少年》專欄作家。

著有《紫金流夢》、《這溫柔來自何處》、《小提琴女孩》、《紅樓夢與曹雪芹》、《朱嘉雯青春經典講堂:紅樓夢、金瓶梅、聊齋誌異、西遊記》,以及《朱嘉雯私房紅學:坐享人間繁華事、萬千氣象紅樓夢、大觀園內石頭痕》、《文學千山路》等。

更多朱嘉雯有聲課程點我聆聽


作者|王世豪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畢業,現職國立雲林科技大學漢學應用研究所助理教授。師從國學大師許錟輝教授研習說文學、古文字學、《尚書》、《史記》等。

曾擔任《國語周刊》進階版「國字方塊舞」專欄主筆,研究興趣在於考辨古代詞語、文字的意涵,連結古人文化、社會的樣貌,意圖透過古代文物和語言,構築文人生活意象。

更多王世豪有聲課程點我聆聽


一刻鯨選|聲音知識的傳遞者

由一群熱愛生活、喜愛聲音的深海鯨編們組成的團隊,每日每日,在知識深海裡優游,努力地將滋養心靈的點滴化作聲音,只願能與您分享一刻的感動。

官網|https://jinfm.net/index

FB粉絲團|https://www.facebook.com/jinfmnet/

加入 琅琅悅讀 Google News 按下追蹤,精選好文不漏接!
一刻鯨選 國立故宮博物院 國寶 宋代 朱嘉雯 閱讀專題 閱讀藝文

逛書店

延伸閱讀

香港電影浮沉錄/《白日青春》劉國瑞導演專訪:商業與藝術的拉鋸,終究會進入每一位新導演視野中

穿越時空的聆聽編織──臺史博「當夏日微風走過」聲景工作坊側記

從熱帶雨林回望文明!植物科普書暢銷作家 胖胖樹:寫一封給植物的情書

電影、演唱會可以,為何表演不行? 「劉德華事件」引爆「颱風天演出」省思

猜你喜歡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