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陳金城作品中遇見的寫實和寫意──名單之後#72

苑裡一帶列車上的景色。圖片來源:作者自攝。
苑裡一帶列車上的景色。圖片來源:作者自攝。

文/黃博鈞(磚木取夥故事劇場編導)

陳金城 入選 臺展8、9回

從車窗向外看,時而出現的連綿海岸線、田野與巨大風車,車行速度讓一切來不及看清,連拍照也來不及就成為了一種印象,列車行經海岸線的印象,如詩一般。走出火車站,時間在這裡似乎走得慢了一些。從歷史發展的資料上得知,在這附近一帶,從清代即有人開墾,到了日治時期成為藺草產業的重要據點,通霄、苑裡至大甲,因爲產業和地緣關係而被連結在一起。產業興起,人口聚集,這個區域設立了多所至今已過百年的學校,包含了陳金城所曾任職的苑裡公學校(現今的苑裡國小)。[註1]

苑裡公學校時期校門。圖片來源:苑裡國小創校百週年校慶特刊。[註2]

當時,陳金城在苑裡公學校擔任訓導,在1934年臺展第八回的東洋畫部,以《ヒヨコ (小雛雞)》首次入選。畫裡兩隻羽色不同而尚未完全換羽的雛雞,頭頂著細毛探索著地面的食物。一株外型形似枇杷的植物在畫面中央伸展枝葉,其間花朵吐露、綻放。畫中每個部分,舉凡葉片、花朵、雛雞,或畫面右下的莎草科植物、左下角的葉片,各種細節均被仔細地畫下。簡潔卻不失寫實的內容,讓人似乎也能跟著置身於某處農村庭院。

不過,東洋畫部的送件作品,並非一開始就以寫實為基礎。

在臺展首辦而設立東洋畫部之始,審查員木下靜涯,曾對當時許多訴求以寫意為主的送件作品,提出過嚴厲批評:「不能說文人畫非美術品,但是僅僅畫些奇形怪狀的蘭竹、石頭再添加詩詞,怎麼說也無法以美術品被接受。」、「寫生或寫實非作畫的唯一方法,卻也不容過於忽視。」[註3]經歷數年,至臺展第八回的東洋畫部,包含陳金城《ヒヨコ (小雛雞)》在內的各件作品,已和第一回的作品樣貌不同,確實地以寫實作為基礎而逐漸成熟。

陳金城從小就讀公學校時,就開始對產生興趣。後來,在臺北工業講習所求學期間,接觸到東洋畫並從中得到樂趣後,原本想在畢業後,繼續到美術學校磨練畫技。因為父親過世以及長子身份,所以返回了離家較近的苑裡公學校擔任教職。開始工作後,在教書之餘仍不忘學習。觀看海岸線的風景,搭乘著從1922年後即完工通車的列車北上新竹進修,參與過石川欽一郎、南條博明的講習課程。後來,不忘對東洋畫的興趣,也找到機會向多屆入選臺展的呂鐵州學習。努力持續地多方學習下,在跟隨呂鐵州學習時完成的作品,也就成為同一年(1934年)讓陳金城首度入選臺展的作品。[註4]

或許可以推斷在《ヒヨコ (小雛雞)》畫中的繪畫技法,受到呂鐵州的影響。對於植物、花鳥的細心描寫,都成為他們圖畫裡相當值得一看的地方。善於繪製以鳥類、植物為主題的呂鐵州,在作品中,也曾出現過一幅以枇杷及白頭鶇為主題的作品。[註5]若將兩幅並列,則如同對話一般。可以感受到鳥的姿態及花朵枝葉的綻放,作品間彷彿輝映出新一層次的故事和深度。

左:陳金城,《ヒヨコ (小雛雞)》,1934。圖片來源:《第八回臺灣美術展覽會圖錄》。右:呂鐵州,枇杷與白頭鶇,1930年代,116 x 28cm。圖片來源:《靈動‧淬鍊‧呂鐵州》,頁146。

左:陳金城,《南苑》,1935。圖片來源:《第九回臺灣美術展覽會圖錄》。右:呂鐵州,《後庭》,1931,臺北市立美術館藏。圖片來源:學學臺灣文化色彩網站。

相同對象,透過個別的詮釋,累積成為繪畫的厚度,即使同一種植物,呂鐵州的棕竹也與陳金城的不同。陳金城入選第九回臺展的作品《南苑》,即是以棕竹為主,包含了左上方白色的棕竹果實及巴掌般葉片,綴以左下方形似九重葛的葉子和帶刺枝條。棲息在棕竹上,畫面正中央的則像是一隻擁有深色過眼線的伯勞鳥,習慣棲息在制高點守候獵物的牠,正目光專注的看著前方。搭配著棕竹垂下或蜷曲的裂葉、九重葛向右萌生的枝條,都襯托伯勞鳥眼神成為整幅作品的重要靈魂,似乎下一刻,牠就將起飛展翅,衝向獵物方向。

《ヒヨコ (小雛雞)》啄食地面掉落物的雛雞,《南苑》目視遠方的伯勞,造就兩幅作品有更多潛藏靈動的可看之處,也成就了陳金城作品得以入選的契機。

當時,搖搖晃晃駛過苑裡公學校旁的,海岸線的列車現在仍日日行駛。如同我們有時會讓一切風景流逝,如詩一般浸入印象中;有時,會需要寫實的內容,增添細節讓故事與畫面栩栩如生。從木下靜涯對東洋畫走向的期許,後續如呂鐵州或陳金城等東洋畫家對寫實的實踐,而不同畫家傳達的寫實,成了一種寫意的美。融合且累積下的各種觀點,則厚實了土地。陳金城的作品,也為苑裡增添了一則可述說的故事。

072

參考資料

1. 《臺灣日日新報》,1934年10月24日,夕刊2版。

2. 張煌仁、阮清助、李錫輝等著,《苑裡國小創校百週年校慶特刊》,苗栗縣苑裡國小,1997年。

3. 林皎碧譯,木下靜涯作,〈東洋畫審查雜感〉,《藝術家》,324期,2002年,392頁。

4. 《臺灣日日新報》,1934年10月24日,夕刊2版。

5. 賴明珠,《靈動‧淬鍊‧呂鐵州》,臺北:藝術家出版社,2013年。

6. 學學臺灣文化色彩網站

●本文為陳澄波文化基金會授權刊登於聯合新聞網「琅琅悅讀」頻道,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加入 琅琅悅讀 Google News 按下追蹤,精選好文不漏接!
名單之後 繪畫 鐵道 畫家 閱讀專題 閱讀藝文

逛書店

延伸閱讀

閱讀的萬種風味:專訪葡萄酒吧「LANDED」創辦人與推介9本配酒書單

走入藏身民間的繪本基地 四大繪本聚落與產地大揭密!

奧斯卡最佳動畫《再見機器人》同名原著漫畫 夢與現實交錯間體會生命中的遺憾

「海廢不再是無用之物」從澎湖海廢與再造藝術反思生態

猜你喜歡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