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單之後】林榮燁/林榮杰——青辰美術協會的要角

1940.12.15奉祝展覽會紀念照於嘉義公會堂。前排左起:林榮杰、翁焜輝、陳澄波、張李德和、矢澤一義、林玉山、蔡欣勳、盧雲生 後排左起::池田憲男、石山定俊、翁崑德、戴文忠、黃水文、李秋禾、莊鴻運、朱芾亭
1940.12.15奉祝展覽會紀念照於嘉義公會堂。前排左起:林榮杰、翁焜輝、陳澄波、張李德和、矢澤一義、林玉山、蔡欣勳、盧雲生 後排左起::池田憲男、石山定俊、翁崑德、戴文忠、黃水文、李秋禾、莊鴻運、朱芾亭

文/林榮燁

林榮杰 入選 府展西洋畫部第1、2、5回

林榮杰原名林英杰,1914年生,為大畫家小七歲的胞弟。林玉山於1927年入選首回臺展成為「臺展三少年」並於次年創辦影響日後臺灣東洋畫極其深遠的春萌畫會(簡稱春萌),林玉山自1926年至1929年曾赴日於川端畫學校習畫,一開始其實是研習西畫科!林榮杰亦曾於1929年以東京為背景留下一張油彩作品《從水道橋眺望御茶水站》,在此期間並就讀於中學跟隨野口六藏習西洋畫,畢業後於1933~1934年間留學東京獨立美術研究所,於1934年間回臺留並下畫作《嘉義公園》[註1]

林榮杰,《從水道橋眺望御茶水站》,1929。圖片來源:嘉義市文化局,《直到今日》,2019,頁10-11。

1935年,林玉山第二次赴日本京都習畫、春萌公開展覽活動減少之際[註2],林榮杰在臺灣西洋畫壇也漸露頭角。當年,他入選第二回臺陽展。1936年,參與在嘉義公會堂舉辦的洋畫3人展[註3],1938年起入選三次府展,並在1940~1941年參與青辰美術協會(簡稱青辰)的成立與活動[註4]

1936.8.15-16張義雄(右四)、翁崑德(左四)與林榮杰(右三)舉行「洋畫三人展」於嘉義公會堂。左三為陳澄波(指導)、右一石山定俊、右二翁焜輝。

洋畫3人展時,林榮杰留下了珍貴的紀念照,但參展作品《讀書》的影像尚待搜尋。幸好,在當年10月寫了一篇短評[註5],讓我們從《從水道橋眺望御茶水站》、《嘉義公園》與該次短評裡略微瞭解林榮杰早期作品的風貌。陳澄波說,「林君之畫風大器,循其粗獷筆觸可見下筆之大膽。直至去年為止,林君尚在學習德朗[註6]的畫風,基本的樣子有是有了…。然今春展出的作品,與去年參加臺陽展舊作已有了天壤之別,尤其此次三人展中之《讀書》一作,更可謂其代表作。無論畫氣、色彩運陳、細心追求以化成某種展現等等皆可說是一幅令人容易親近的傑作。…[註7]」陳澄波除了鼓勵,也拿翁焜輝的作品比較並指出習畫的方向[註8]

林榮杰,《篦麻與小孩》,1938。

或許,經此歷練,林榮杰開始步入府展。至於入選的作品,篇幅所限,僅就第一回《篦麻與小孩》(1938)稍加說明。以現存黑白圖片來看,淺近的空間,有枯樹、有葉狀如掌比例略大的篦麻葉,小孩持斗笠,斗笠內有篦麻子,畫面或許仍有陳澄波所評的風格。篦麻是經濟作物,引進臺灣的時間甚早[註9]。到了日治時期,在繪畫上,或許寫生之需求或反映社會面貌,亦有以篦麻入畫,較知名者,呂鐵州入選臺展第六回的《蓖麻に軍雞》(1932),春萌成員盧雲生入選臺展第九回的《紅蓖麻》(1935),兩幅都是東洋畫。林柏亭在其著作裡提到,「…嘉義畫家較多以農村有關之花木為題材,…嘉義農業試驗所引進不少試種栽培的南洋新品種,如…,蓖麻,…等。由於所取材之植物形狀,以及林玉山畫風的影響,其畫友及學生的畫風,也較傾向純樸厚重的意味。[註10]」而進入二戰後,「昭和12(1937)年…,由總督府提議並獲得全員一致贊成,而提倡舉行全島農民栽培蓖麻之愛國運動,….,則是因為蓖麻油為航空機械不可缺少的潤滑油,…[註11]」就林柏亭所言與上述愛國運動背景,或可為該畫主題內容與可能的影響當一註解。此外,林榮杰入選府展第二回的《擠牛乳》,該牛的型態,與林玉山入選臺展第一回的《水牛》(1927)或有相似之處。

林榮杰,《擠牛乳》,1939。

林英貴(玉山),《水牛》,1927。

至於林榮杰參與青辰的過程,僅就少人知道的「記錄帖」[註12],簡述如下。1940年5月10日青辰在嘉義曙幼稚園[註13]成立,林榮杰是創會正會員,陳澄波是特別會員。當年8月舉辦第一回青辰美術展覽會,其參展作品《水蜜桃》以15圓賣給張李德和、《並木路》以15圓賣給沈水西。12月由「青辰」與八紘畫會[註14]合辦皇紀二千六百年奉祝展覽會,他提供《大埔風景》、《篦麻與小孩》、《擠牛乳》三幅參展。1941年2月提供《夕立前》給臺灣軍司令部作為皇軍傷病兵慰問作品。可惜的是,《水蜜桃》、《並木路》、《大埔風景》三件作品現在都看不到。「記錄帖」也僅記錄到1941年3月9日在張李德和家即諸峰醫院的第九回研究會止。

受東西洋兩大畫家林玉山與陳澄波薰陶的林榮杰,到了戰後,或因宗教信仰等因素[註15],逐漸步出畫壇,1955年由春萌與青辰兩大畫會在嘉義合辦的第三屆南部美展,林榮杰雖有作品《鋼琴家郭小姐》(註16)[註16]展出,但似乎沒有露臉了。

#名單之後068

註釋:

1. 根據筆者與林柏亭先生於2020年1月的訪談,並參考其著作《嘉義地區繪畫之研究》(1995),以及《林玉山畫集》(1979)、《林玉山回顧展》(1991)、嘉義縣志《藝術志》(2015)、《FOR THE TIME BEING直到今日百年畫都當代風華展》(2015)等資料,林榮杰原名林英杰,1914年生,1922~1928年就讀嘉義第一公學校,1929年以東京為背景留下一張現藏於國立臺灣美術館的油彩作品《從水道橋眺望御茶水站》(1929)、1928~1933年就讀嘉義中學並學畫於野口六藏,1933~1934年間留學東京獨立美術研究所,回臺後任教於大埔公學校,於1934年留下一張油彩作品《嘉義公園》,1935年入選第二回臺陽展,1936年參與洋畫3人展,1940~1941年參與青辰美術協會。日治時期住過北門町五/一六八與東門町六/七二,前者就是林玉山於1949年搬到臺北前創作五堵大型濕壁畫的慈龍寺前方林玉山老家,後者在現在和平路上真耶穌教會附近。此外,林榮杰家有五兄弟,一姊妹,兄弟中一人早逝,一人過繼給沈姓人家,林玉山原名林英貴,他們還有個哥哥林英富曾經從事雕刻。臺語的「榮」、「英」幾乎同音。《嘉義公園》作品,請參考

2. 春萌畫會在日治時代的公開活動於1935年第六回展及當年林玉山第二次赴日本京都跟堂本印象習畫後就減少。

3. 見陳澄波文化基金會臉書,此三人為林榮杰、翁焜輝及張義雄。網址

4. 見翁焜輝編著《青辰美術協會皇紀二六零零年記錄帖》,簡稱「記錄帖」。或見筆者參考「記錄帖」所著〈「記錄帖」裡的「青辰美術協會」—或許是第一次公開的資料〉。根據「記錄帖」所示,洋畫3人展成員都是青辰「正會員」,林榮杰高中西洋畫老師野口六藏與陳澄波則是「特別會員」,網址

5. 見陳澄波著〈三人展短評〉刊載於《諸羅城址》第一卷第六期,1936年10月20日。由陳澄波文化基金會從日文翻譯為中文。

6. 應指André Derain,1880~1954,法國畫家,與亨利‧馬蒂斯等人創立了野獸派。

7. 同註5.。

8. 同註5.。「翁君畫風與林君南轅北轍,下筆仔細而小心,似乎雅好古典畫風,較為學院派。然則雖是沿守舊風格的西洋畫,畫裡卻有股東方味…」、「總的來說,…,然則我從來企企盼盼的,都是吾道之人必須看清眼前事物,細觀所見,多看多想多尋思。切莫囫圇吞棗、草草略過。…」

9. 見林務局網址

10. 見林柏亭著,《嘉義地區繪畫之研究》,初版,臺北市:國立歷史博物館,1995,頁200~201。

11. 見王學新著,〈日治末期的愛國蓖麻栽培運動〉,網址

12. 同註4.。

13. 曙幼稚園是當時嘉義著名的西醫師、漢詩人、書法家林玉書(臥雲,1881~1964)在1935年所開設,1944年因戰事停擺,光復後復辦,1984年又停辦,其位置在現在嘉義市垂楊路與民生北路附近。

14. 八紘畫會或許即為春萌畫會。目前幾無「八紘畫會」的文獻資料,筆者個人判斷它或許只是二戰時不得不的臨時組織,奉祝展時有一張請帖,此外加上翁焜輝留下的合照,其組成扣除「青辰」成員就幾乎是「春萌」成員。

15. 根據註1.的訪談,林榮杰在大埔公學校任教期間即接觸當地的真耶穌教會。

16. 從文獻上目前可知林榮杰的畫作:《從水道橋眺望御茶水站》(1929)、《嘉義公園》(1934)、《公園凭椅之女》(1935)、《讀書》(1936)、《篦麻與小孩》(1938)、《擠牛乳》(1939)、《水蜜桃》(1940)、《並木路》(1940)、《大埔風景》(1940)、《夕立前》(1941)、《子供》(1942)、《鋼琴家郭小姐》(1955)等。

本文為陳澄波文化基金會授權刊登於聯合新聞網「琅琅悅讀」頻道,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加入 琅琅悅讀 Google News 按下追蹤,精選好文不漏接!
東京 陳澄波 閱讀專題 閱讀藝文 嘉義 林玉山

逛書店

延伸閱讀

康熙、乾隆帶你賞花去:國立故宮博物院「皇帝的移動花園」特展選介

因漫畫鴨上報而成名?斗六街的花鳥畫家:伊藤谿水──名單之後#144

臺南古都竟有1600座廟宇?盤點孔廟、天后宮等大有來頭的神明宮廟與百年古蹟

香港發揚光大的小吃「馬來糕」 竟與英國殖民史有關

猜你喜歡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