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學側記】FIHRM-AP 2022氣候變遷與人權共學培力講堂

博物館與公民團體齊聚一堂,討論如何為「氣候正義」 貢獻力量。(圖/國家人權博物館 提供)
博物館與公民團體齊聚一堂,討論如何為「氣候正義」 貢獻力量。(圖/國家人權博物館 提供)

文|張文馨(國家人權專案助理)

圖片提供|國家人權博物館

聯合國專門委員會IPCC最新公佈《氣候衝擊、調適與脆弱度》,闡述氣候變遷的嚴重性遠超乎過去科學界的預估。全球、極端氣候對生態系統造成莫大衝擊,其範圍與影響程度遠比過去的評估來得嚴重。全球目前約莫40%人口身處易受氣候變遷影響的區域,居住於這些地區的人們,包含南亞、非洲、中南美洲、太平洋島國,近年來飽受氣候變遷自然災害的威脅,像是洪水、乾旱、熱浪、颶風使當地民眾的生命、財產遭受極大損失。然而,氣候變遷不僅是環境議題,「氣候」亦是人權議題。近年來因極端氣候加劇,開始湧現氣候難民的現象,同時凸顯了區域及社會既有的不平等、資源分配不均等「氣候正義」(Climate Justice)問題,加劇了原本因貧窮、性別、階級等元素多重交織出的弱勢族群困境。

由於「氣候變遷」所帶來的衝擊具有全面性,影響層面不只是環境,也包含有形與無形的永續,政治、經濟、社會及區域發展的安定,甚至是全體人類的生存課題。歐美地區的博物館近年來紛紛提出永續方針,並承諾淨零排放,透過博物館結盟陸續展開氣候對話與行動。

相較於歐美、日本及南韓等國家,臺灣近十幾年來雖因極端氣候現象大幅增加,蒙受莫大損失,但淨零排碳政策才剛起步。因此,國際人權博物館聯盟亞太分會(FIHRM-AP)響應2022年ICOM第二十六屆布拉格大會主題「博物館的力量」(The Power of Museums)及其兩大子題:「博物館與公民社會」(Museums and Civil Society)、「永續性:博物館與韌性」(Sustainability:Museums and Resilience),今年規劃了「2022氣候變遷與人權」共學培力講堂,邀集轄下八所博物館(包含國立臺灣博物館、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國立臺東生活美學館、國立臺灣館、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及國家人權博物館),以及十個公民團體(包含地球公民基金會、環境權保障協會、台灣綠色公民行動聯盟、荒野保護協會、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台灣青年氣候聯盟、國際特赦組織台灣分會、台灣人權促進會、台灣原住民族學院促進會、莫拉克災後原住民族人權聯盟),針對「氣候變遷與人權」的全球共同課題,展開五個月的共學計畫。

這是臺灣首度結合博物館與公民團體力量,跨領域、跨公私部門的共同關注「氣候正義」議題。透過共學模式,促進博物館與公民團體間的對話與合作,匯聚「氣候變遷與人權」議題的行動能量,冀以催生未來的共同行動,喚起社會大眾對氣候變遷的危機意識,進而發揮博物館的社會影響力,為永續發展盡一份心力。

3月31日共學培力講堂進行前導暖身活動,上午由主辦單位國家人權博物館張嬋娟代理館長致詞,展開了序幕。張嬋娟代理館長表示氣候變遷與所有人息息相關,希望透過共學來強化NGO掌握議題及倡議的力量,並發揮博物館與社會大眾溝通的場域能量,藉由行動串連,向國際社會發聲並展開對話。當天並邀請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的陳詩婷研究員,以及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的黃旭副研究員,分別就「公民團體如何跨領域串連,多方展開氣候教育」,以及「博物館如何與公民合作,藉由特展關注空氣污染議題」,進行實務經驗分享,從實踐經驗來反思氣候議題。

陳詩婷(綠色公民行動聯盟)分享公民團體如何串連。(圖/國家人權博物館 提供)

即便促成社會改變不易,但無論是公民團體透過對話、同理、知情、反思及行動等路徑來增加影響力,還是博物館透過科學展示、當事人影像與故事來引入多方觀點,邀請觀眾對話,皆有助於民眾覺知環境現象的成因,進而同理、思辯環境議題,甚而催化行動能量。下午的破冰旅程則由地球公民基金會前副秘執行長蔡中岳主持,團體成員不僅分享博物館與公民團體面對氣候議題實踐方式的差異,也從異中求同,尋找共同關切的目標及方向。

面對具爭議且敏感的困難議題,FIHRM-AP鼓勵透過賦權(Empowerment)、相互合作(Collaboration)、參與(Engagement)及夥伴關係(Partnership),打破博物館傳統學術菁英與權威的邊界,與公民社會展開對話及合作,發揮博物館的社會影響力。「2022氣候變遷與人權」共學培力講堂透過具臺灣特色與國際視野的共學模式,後續將逐一辦理「一人一故事劇場」、「戲劇工作坊」、「實地走訪踏查氣候影響敏感區」及「參訪博物館」等活動,希望能夠搭建起跨領域夥伴關係的行動網絡,藉由聚會與課程,培力團體的議題能量,進而促進相互跨域學習,為未來的氣候行動孕育積極力量。

FIHRM-AP學員參訪人權館。(圖/國家人權博物館 提供)

※本文摘選自國家人權博物館半年刊《向光》第6期〈FIHRM-AP 2022氣候變遷與人權共學培力講堂〉

加入 琅琅悅讀 Google News 按下追蹤,精選好文不漏接!
氣候變遷 暖化 科學教育 博物館 文化資產 閱讀專題 閱讀藝文 文化部 教育部

逛書店

延伸閱讀

英女王榮譽獎章授勳、香港傳奇華人攝影記者陳橋逝 享壽96歲

傳說中「馬偕之路」你認得幾個?淡蘭古道12個歷史景物一次看

不一樣的山水畫!M+博物館「山鳴水應」用新視角看藝術

漫步青島老城區:探訪上世紀的文藝書店、民宿及咖啡館

猜你喜歡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